韩城龙门--司马迁祠墓风景名胜区,北起黄河龙门,南至司马迁祠墓,南北长约40公里,西依梁山,东濒黄河,东西宽约25公里。汉代,夏阳县(今韩城市东南)因史圣司马迁故里而出名。宋、元司马墓祠渐成规模,成为历代文人敬仰拜谒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多次维修保护,趋于完善。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韩城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后,连同金城古街、文庙、党家村村寨等元、明、清代古建筑群一起加以保护。198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黄河龙门--司马迁祠墓”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以人文景观为主,兼有黄河自然景观,景点繁多而历史文化深厚。
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祠墓位于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东南山岗上,东西长555米,南北宽229米,面积4.2万平方米。祠墓依塬而建,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雄伟而浑厚。整座祠墓由一组宋、元风格的古建筑群组成。牌坊、殿阁、山门基本完好。山下第一座牌坊面向东北,上书“太史司马迁祠”七个大字,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穿过牌坊拾级而上,为第二牌坊,系明代以前木质建筑,上书“高山仰止”,背书“既景迺岗”,皆为《诗经》佳句。再过牌坊即为山门(原为第三牌坊旧址),门阔一间,为宋代木质撩檐斗拱古朴建筑。过山门而上,为砖砌第四牌坊,坊高3.5米,上书“河山之阳”四字,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牌坊之上即为祠门,上书“太史祠”三字。由山门到祠门,砌有99个台阶。祠内四周筑有砖墙,院内古柏参天,苍郁挺拨,中为五间献殿。正中有砖筑神龛,内供司马迁泥塑彩像一尊。殿内悬有“文史祖宗”木质匾额,两边有木质楹联,上联“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下联“幽而发愤著成史记照尘寰”。殿内四周陈设名人名仕吟咏太史功业的碑石共66通,其中有史学家郭沫若1958年题诗一首。献殿后为三间寝殿,门书“君子万年”四字。
墓陵位于祠寝殿后,系砖砌蒙古包墓冢。墓前有“汉太史公墓”碑一通。南北两侧嵌有石碑千余块,均为后世重修和颂扬太史公之史料。1978年后,陕西省和渭南地区文物部门为弘扬司马迁和历代文化史绩,曾将韩城境内彰耀寺、三圣庙、禹王庙等寺庙山门迁建于司马祠内,并辟有司马迁生平、《史记》史料、古代碑刻等展览室,供游人瞻仰和史学家、建筑学家研究。
古代建筑群
韩城市境内有唐、宋、元、明、清古建筑35处,已形成的景观为金城古街、元五庙、明三庙等多处。
金城古街系金大定四年(1164)修建,故称金城。“城墙高3丈,东西1里242步,南北1里320步,周长6里650步”,呈圆形平面,总面积62.2公顷。以南北两条街道为主,大街两侧布局大巷13条,小巷29条,原有格局基本保护完好。民国以前,商贾云集,贸易兴隆,人称“小北京”。现存的金城大街长1120米,两侧古店铺房舍栉比鳞次,多为传统的二层砖木结构,有店铺155家,民宅327户,古庙宇2处。整条街道呈龙形空间,格调独特,地面为石条铺就,古香古色。
元五庙中法王庙位于西庄镇,有前殿、献殿、寝殿,是一座木质结构建筑群,飞檐凌空,斗拱交错,雕刻精致,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普照寺位于咎村乡吴村寨,大殿建筑五铺作法,双昂斗拱,殿内供奉如来、阿难、迦叶、文殊、普贤五尊菩萨,人物栩栩如生。三清殿位于象山脚下,树木成荫,庭院幽雅。三圣庙位于夏阳乡涧南村东,院落完整,有献殿、寝殿、配房等建筑。关帝庙位于苏东村,建筑完整,南北呈长方形,有献殿、寝殿、配房等。明三庙中文庙位于城内金城东学巷,为陕西第一文庙。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由四个不同院落组成。内有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各院错落有致,古柏参天,宁静幽香,颇具古风。东营庙位于文庙以北,献殿、正殿、寝殿俱全,院落完整。城隍庙位于东营庙之北,保存有山门、第一、第二过庭,舞台、献殿、寝殿及左右峙楼。三庙浑然一体,幽静古朴,恬境意静肃然。
此外,元代大禹庙位于新城办事处北周原村东,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明代重修。有大殿两座和厢房、偏房12间,正殿有泥塑彩绘坐式禹王像和唐名将郭子仪像,两旁有泥塑彩绘小像,献殿前有两根白沙石柱。另有石碑一通。
党家村古寨
位于韩城市东北9公里处,西距108国道1.5公里,东距黄河3.5公里。始建于元代至顺二年(1331)。相传最早有党姓人从同州府(治所为今大荔县)朝邑县逃荒至此。明代,与山西洪洞县贾氏联姻后经商发迹,家世壮大。后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大兴土木,兴建庄舍取名党家村。现居住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村舍主要为明清两代民宅“四合院”,并有祠、阁、楼、牌坊等,民居特色显著。结构大多为单层砖木结构,也有两层的。平面构图为长方形,一般占地270平方米。村落总体靠塬畔而建,避风向阳,防水涝,并有防盗防匪通道。
村内民宅建筑风格在国内可和北京“四合院”相媲美,融汇了京、冀、晋、秦的特点,布局紧凑,古朴典雅,文化气息浓厚。门楼雕刻精细,门额字联约有400余条,文化内涵丰富。高门楼是民居的独特风格,装饰精湛,侧墙一般刻有诗文、图案或其他雕饰花纹。砖雕、木雕和石雕形式多样,太极八卦、万字纹、宝葫芦、琴棋书画、如意草等吉祥图文随处可见。村内大小巷道多系石条铺成,排水自成系统。20世纪80年代后,该村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考察古建筑的重点。1989年,日本、英国建筑学会专家、学者多次研究后,认为是中国古代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一颗明珠。此后,陕西省将其列为“历史文化保护村”。
200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城市政府铺修了专用公路,供游人观光。
黄河龙门大桥
黄河龙门位于韩城市东北晋陕峡谷的南端,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两山对峙相距144米,河水在400米深的峡谷中,咆哮奔腾,其势甚为壮观。古代,龙门为秦晋要道,由木船摆渡,山势险要,暗礁甚多,形同地狱。黄河出龙门后,河床由两山之狭谷突然变得宽阔,河水缓缓流动,弥漫浩淼。龙门东西晋、陕两岸山上过去曾建有大禹庙,皆依山而建,亭台楼阁俱全。每年古历三月,两岸同时有庙会相沿,可惜毁于战火。1949年9月,人民政府在禹门渡口架成100多米长铁索桥,支援大军西进。1973年7月,国家在禹门同时建成公路和铁路大桥,跨度144米,变禹门天堑为通途。禹门铁路、公路大桥和船渡一起成为晋、陕两省韩城、河津两市重要旅游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