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博物馆
耀州窑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和“20世纪陕西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耀州窑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被列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94年5月,规模宏大的耀州窑博物馆在黄堡窑址上建成开放,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该博物馆已逐步成为集陶瓷收藏、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宣传教育和窑址保护于一体的大型古陶瓷专题博物馆,是铜川对外开放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陕西北部旅游线上的一朵奇葩。
十里窑场 古今闻名
耀州窑地处陕西铜川,铜川古称同官,因宋时同官隶属耀州,故此窑名耀州窑。窑场以黄堡镇为中心,沿漆水两岸分布,南北长约5千米,东西宽约2千米,故有“十里窑场”之称。除黄堡窑外,耀州窑还包括立地坡、上店、陈炉、塔坡、玉华等窑场。在古代,这些地方均蕴藏大量制瓷原料,水源丰富,燃料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因而具备了建造瓷场的有利条件。以黄堡窑场为例,首先这里“青峰四回,绿水傍泻”,河谷开阔,有较宽的地面可供建立窑场,且水源充沛;其次,这里地处关中平原北部,属沉积岩地带,蕴藏有丰富的瓷土、釉药原料及大量的石灰石等矿物资源,制瓷原料极为充裕;另外,此地燃料充足,在宋代及宋之前,黄堡的植被状况较好,木柴丰富,为唐、五代三百多年窑场烧瓷提供了燃料保障,同时,当地还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也为宋代用煤烧瓷提供了燃料;最后,这里密还京签,扼塞延榆,为关中通往陕北的襟喉,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文化发达。
耀州窑肇始于唐代,历经五代,在北宋发展到顶峰,窑场范围扩展至立地坡、上店、陈炉等地。元代以后陈炉成为耀州窑烧制陶瓷的中心窑场,黄堡窑场则于明代中叶停烧,而陈炉窑炉火赓续不熄至今,其烧瓷历史达 1400年。在千余载的发展史中,耀州窑曾为多个朝代烧制贡瓷,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北宋和金代。另外,耀州窑遗址还出土了一批器物外底刻有“官”字款的五代高档青瓷,说明五代时期耀州窑的产品也被作为贡患上供。特别是在宋代,耀州窑因其制瓷技艺高超卓越,青瓷产品备受青睬,显现出了巨大的影响力,耀瓷成为一时之潮流,陕西、河南、甘肃、广西、广东等地的诸多窑场随影逐风般模仿烧制,并形成了以黄堡窑为代表的规模庞大的青瓷窑体系一耀州窑系,脐身于宋代“六大窑系”之列。
耀州窑也是宋代外销瓷的主要窑口之一,其产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陶瓷之路”销往域外。故而丝路沿线的甘肃、新疆等地的古遗址及沿海的泉州、广州等古代贸易发达的港口遗址中常有耀瓷出土。不仅如此,在朝鲜的龙媒岛、开城,日本的京都、九州北部、佐贺,阿拉伯半岛阿曼的苏哈尔,北非埃及的福斯塔特,东非坦桑尼亚的基尔瓦等地的古遗址中,亦有宋代耀瓷出土,可见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的影响力和重要地位。
相对于其他窑口,与耀州窑及耀瓷相关的文献资料比较多。目前记载耀州窑最重要的文献当属宋元丰七年 (1084)的《德应侯碑》(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详细而准确地记载了宋代耀瓷“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锻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银键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 的生产工艺和流程,以及“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的艺术效果。该碑对于耀州窑乃至整个中国陶瓷史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耀州窑遗址是一处遗存丰富、博大精深的古陶瓷文化遗址。然而,其湮没于黄土残垣之下达数百年,长期以来不为世人所知。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故宫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耀州窑博物馆对遗址先后进行了数次调查和考古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累计数万平方米,清理出唐至清等历史时期的制瓷作坊和焙烧窑炉各逾百座,出土文物逾300万件(片),其中完整和可复原的达数万件。其发掘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久,出土文物数量之多,遗址保存之完好,序列之完整,文化内涵之丰富,举世瞩且。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的唐三彩窑址和五代天青釉瓷,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轰动。
耀州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为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实物资料,不仅向世人呈现了当时耀州窑蔚为壮观的陶瓷烧制场面,而且展示了其取得的辉煌制瓷成就,并有力证明了耀州窑乃中国古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无比辉煌的灿烂篇章。
千载名窑 炉火不熄
耀州窑博物馆占地4.6万平方米,主馆为两层现代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陈列面积4600平方米。馆区环境优雅,花木争奇,松基斗翠。馆前广场雕塑系仿制的经典宋代耀瓷青釉刻花倒注壶和青釉六曲花口碗。其中青釉刻花倒注壶高5.8米,气势雄伟,雕刻精美,充分展现了耀州窑青瓷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华夏第一壶”。
耀州窑博物馆的陈列由基本陈列和窑址陈列两部分构成。
基本陈列以“千载名窑 炉火不熄”为主题,以时代发展序列为线索,分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等9个展厅,展出耀州窑历代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作坊具和窑具共1200余件(组),全面展现了耀州窑近1400年的发展史及其所取得的辉煌制瓷成就。
门厅以郭沫若先生的词《西江月》为开端,采用卷轴形式呈现,其内容为:“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装。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水火本金协调,宫商角徽交响。汇成陶海叹汪洋,真是森罗万象。”该词系郭沫若1973年于日本奈良所作,巧妙地道明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人与陶的密切关系,反映了陶之形成和发展与人的意义之所在。而这些,恰恰为耀州窑延续千年不熄的内涵之责华,正是千余年来聪慧的工匠与当地瓷土的完美结合,赋予了耀州窑在历史长河中的突出地位。
耀州窑历代制瓷各有千秋,大唐初创时期的耀州窑不拘一格,善于学习和惜鉴其他窑口的先进技术,博采众长,勇于进取,大胆创新,使得其烧制的陶瓷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格局,除生产黑瓷、白瓷、茶叶末釉瓷、黄釉瓷、白釉绿彩瓷、白釉褐彩瓷、黑釉剔花填白彩瓷、花釉瓷、青瓷、青釉釉下白彩瓷等高温釉瓷外,还生产三彩、琉璃建材等低温釉陶,为唐代烧造陶瓷釉色品种最多的窑场之一。耀州窑早期以黑釉、茶叶末釉瓷和唐三彩最具代表性。琉璃建材专供唐代皇家建筑使用。晚唐时期,青瓷得到长足发展,已在整个黄堡窑场崭露头角。这一时期烧制的器物以碗、盘、钵、盏、执壶、盒等为大宗,还有抗、釜、盂、盅、钵、盏托、砚、烛台、漏斗、垠、铃、腰鼓等。器物的装饰手法以贴花和彩绘多见,并且开始出现划花和戳印花,纹样相对较少,以朵花、牡丹和卷草纹常见。
五代是耀州窑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其制瓷技术有了重大改进和提高,产品以青瓷为主,创造性地烧造出天青釉瓷,堪称五代青瓷的翘楚。器物多酒具、茶具和餐具,主要有以釉裹足为特征的花口碗、盘、洗、高足杯、柳斗杯、多曲盏、盏托、套盒、盒、执壶等,器物造型多仿金银器皿,秀美精致,清新典雅。装饰手法以剔花和划花最具特色,兼有贴花。这一时期的器物装饰纹样比唐代大为增加,植物花卉类的牡丹、菊花、枫叶、卷草,动物类的凤、鸳鸟、龟、鱼,人物类的袍服人物、婴戏枝叶等,为宋代耀瓷纹样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窑址出土了一批带“官”字款的五代青瓷,证明耀州窑五代开始已为宫廷烧造贡瓷。尤其是其釉裹足支钉装烧工艺、天青釉色、仿金银器皿造型等特征对两宋时期的官窑青瓷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五代耀州窑的青瓷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可以说与浙江越窑青瓷轩轾难分。
北宋耀州窑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十里窑场” 的宏大规模。制瓷工艺日臻完善,青瓷烧造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耀州窑除烧造以橄榄绿为基本色调的“类余姚秘色”青瓷外,兼烧造少量黑釉、酱釉及兔毫、油滴等结晶釉瓷。其青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击其声,钱锤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虽欧瓷之艳丽,景瓷之细致,亦弗能相匹”,产量达到历史巅峰。刻花青瓷线条流畅,犀利洒脱,素有“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印花青瓷布局规整,题材丰富,在宋瓷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耀州窑系亦形成于此时期。宋代耀州青瓷,器物种类繁多,式样雅朴,极富变化,其中以碗、盘、渣斗、盏、盏托、擂钵、唾孟、注壶、注碗、倒装壶、杯、盅、玉壶春瓶、梅瓶等生活用器为主,此外还有以各式香炉和香章为主的香具,以粉盒和表为代表的化妆具,各式灯具、卧具、花具、文房用具、医药具、宗教法器和供器、乐器、儿童玩具等等,不一而足。宋代耀州窑青瓷不仅种类众多,而且同一类器物造型也多种多样。宋代也是耀州窑器物纹样和图案最为丰富的历史时期,常见的为花卉草木、珍禽瑞兽、昆虫蝶蛾、水族鱼类、释道造像、各种人物、历史故事、庭园山石、水波流云等等,每一种类中又有多种纹样图案。此外,耀州窑还有一些在其他宋瓷窑口不见和少见的纹样图案,例如三把莲、博古插花、鹤衔博古、驾鹤仙游。飞天、五童戏大、婴戏葡萄、婴孩及袍服人物碱鞠、婴戏竹马、伏虎人物、庭园人物、戏剧人物、山石人物等。有些耀瓷还有年款或吉祥语,如‘大观”、“熙宁”、“政和”和 “长命”、“同伴合着”等。
金代是耀州窑发展的又一转折时期,其早期继承了宋代传统的制瓷工艺,以烧造青瓷为主,多豆青釉和青绿釉,玻璃质感强,仍为宫廷烧造贡瓷。这一时期还成功创烧出月白釉瓷,其釉厚如堆脂,青中闪白,白中透青,极富玉石之美。晚期陶瓷风格渐变,采用了涩圈叠烧工艺,青瓷呈现姜黄色,质量明显下降,同时兼烧黑釉、酱釉等品种。器物多实用器,以碗、盘为大宗,还多见碟、盖碗、瓶、壶、罐、灯、炉、盒等器种,装饰以刻花、印花为主,纹样趋于疏朗、简练,主题纹样往往饰于开光图案中。鼎盛一时的宋代耀州窑,到金代后期呈现出明显的衰退之势,但其制瓷范围由黄堡镇向其东部的立地坡、上店和陈炉一带扩展。
入元以后,耀州窑烧瓷中心已由黄堡镇转向陈炉镇,产品销售完全面向民间。耀州窑除继续烧造委黄釉青瓷外,还烧造黑釉、酱釉和茶叶末釉瓷,烧制器物以日用瓷为主。青瓷釉色姜黄,胎体厚重,装饰日趋简约,失去了往昔精巧秀丽的风格,逐渐走向衰落。新兴的三大窑场,元以前多学习黄堡窑的制瓷工艺,烧造青瓷,但产品多工艺不精。到了元代,这些窑场仍以烧造青瓷为主,釉色多青中泛黄,少数为青绿色。器物种类有碗、盘、洗、钵、玉壶春瓶、双耳瓶、温碗、盏、盆、缸、杯、烛插等。此时耀州窑已经在继承黄堡瓷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元代晚期的陈炉窑场创烧一种简笔刻花青瓷,在青黄釉下加饰化妆土,刻去化妆上的部分透出深绿色花纹,明快洗练,淡雅美观,比传统的刻花青瓷更为简朴、清新。
明代陈炉窑场的制瓷技术和产品风格发生了明显转变。青瓷制品不复多见,黑瓷和白瓷大量涌现,并出现了以绘画装饰为主流的仿磁州窑产品风格的白地黑花瓷。白地黑花瓷以对比强烈、画风质朴、粗扩豪放、写意性强、极富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和地域文化特色而深受人们喜爱,成为明代耀州窑最具代表性的新产品。
清代陈炉窑场生产规模和窑场范围不断扩大,“炉山不夜”的胜景成为“同官八景”之一。产品釉色种类也比明代更加多样,除烧造黑釉、酱釉、茶叶末釉、白釉、白地黑花和白釉黑箍瓷外,还创烧出了香黄釉瓷,以及内白外黑、内自外黄等复色釉瓷。清代晚期又学习景德镇制瓷工艺,成功烧造出了具有当地特色且广受民众青睐的青花瓷。此时期所烧制的器物主要有坛、搏、瓶、盒、盘、香炉、香筒、烛插、花瓶等,在装饰上各类富有民间色彩的文字题款的广泛流行和运用,丰富了陈炉耀州窑的内涵。
民国时期耀州窑沿袭清代风格,青花瓷成为主流产品,又在香黄釉的基础上发展出香黄地青花黑彩的新品种。装饰方面,年款、古诗词、吉祥语、歇后语、俗语、俚语等文字题款多与绘画相结合,图文并茂,相映成趣,颇具一方特色。
标本专题陈列室 展出耀州窑考古发掘出土的唐至民国各历史时期、各釉色类别的典型耀瓷标本 1000余片,专供相关专业人员、文博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以及收藏界、陶艺界人士等观摩、欣赏和比对研究,深人探讨不同时期耀瓷的产品种类、胎釉特征、装饰方法、烧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
基本陈列中还借助多媒体和声、光、电等各种高科技手段,与雕塑、模型相结合,再现了当时窑场的诸多生产生活场景。文物与场景相呼应,使游客在参与互动的同时,可切身体会到一方名窑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及整个展览的无穷魁力和巨大乐趣。
十里窑场街景 宋代耀州窑进人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规模宏大的“十里窑场”即形成于此时期。十里窑场街景包括供奉德应侯、柏林的窑神庙,精善堂、德顺堂等诸家瓷铺,荣义钱庄,和顺酒楼等,更有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或膜拜窑神的老姐,或疼戏追逐的顽童,或品茗论酒者,或赏瓷对奕者,或街头小贩,或西域胡商,真实再现了宋代黄堡镇十里窑场作为耀武生产和销售中心的繁盛一面。
宋代斗茶场景 有宋一代,斗茶之风盛行。当时斗茶的具体做法是先在盏内下茶末,再以温度适当的水冲击,盏内所形成的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所谓“争新斗试夸击拂”是也。当时诸多窑口均生产茶具,而以建窑的兔毫盏最负盛名,颇受推崇。宋代耀州窑除烧制具有自身风格的盏、盖碗、水罐、水洗、擂钵等茶具外,亦生产仿建窑的兔毫盏。
宋代斗酒场景 酒在整个宋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无论何时何地,土大夫还是庶民百姓,酒都与他们休戚相关。正是这种情状与社会的需求,促进了当时诸窑口酒具的生产,而且精益求精。耀州窑就是在此背景下生产了大量的酒具,主要有梅瓶、玉壶春瓶、注子、注碗、杯、盅等,不仅造型丰富多样,俊美秀丽,而且十分雅致,能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颇受欢迎。
互动室 采用图版和电子触摸屏的形式展示了耀瓷的交流与传播,包括耀州窑系的分布状况、国外出土耀瓷的古遗址、国内外诸家博物馆所收藏的耀患精品。地面玻璃下展出了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大量耀瓷标本,展示了耀州窑跨越千年的历史和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这里采用多媒体手段让游客参与虚拟耀瓷制作游戏,亦可通过电子书了解古陶瓷的基本知识。
辨伪室 此为一种全新的陈列方式,展出出土文物标本及现代高仿耀瓷标本百余片。游客可以尝试对其进行真伪辨别,既能够检验自己是否具有“火眼金睛”,也可以体味其中的乐趣,更可以加深对古代耀瓷主要特征的认识,有助于耀瓷鉴赏能力的提高。
宋代制瓷工艺场景 宋代耀州窑能取得辉煌的制瓷成就,与其拥有科学、合理、完备的生产工艺有关。耀瓷制作的流程比较复杂,需经过原料开采一选料粉碎一淘洗一练泥一制坯一刻花和印花一施釉一装窑烧成一开窑等十多道程序。耀州窑遗址出士的原料粉碎工具主要有石礁和石碾两种。石破由石构和石臼组成,两者配合使用,形状大小各异,极大地运用了杠杆原理。石碾则是用来粉碎原料的大型设备,由畜力牵引,为大规模的耀瓷生产创造了条件。现展出的宋代石碾1985年出土于黄堡中学,由一直径约1米的石碾轮和21节带弧度的凹槽形砂质条石相砌而成的碾槽组成,碾槽直径达7.2米。在环形碾槽的圆心位置,留有安装立轴的柱洞,碾槽外围有踩踏痕迹。其设置与明人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的“牛碾” 极为相似,但《天工开物》成书则是在几百年之后,足见宋代耀州窑制瓷工艺的先进。与之相应的宋代淘洗坊亦有改进,设有淘洗、沉淀和陈腐装置,原料加工的流程已相当完备。露天展示的原料加工场景即展示了石碾槽及石破和淘洗坊等不同装置的运作情形。展线中宋金展厅之间的窑洞场景不仅展出了胎料和釉料标本、石牌石臼、陶车、陶盆等制瓷工具,而且再现了当日窑洞作坊内陶车拉坯成形、刻花和施釉等制瓷流程。同时这里还运用幻影成像技术再现了宋代黄堡镇耀瓷烧制过程中装窑、烧窑和出窑的具体流程。
陶艺室 俗称“陶吧”,其中有多部拉坯陶车以及陶泥、坯件、各种刻画工具等。观众在这里既可欣赏陶艺大师的精湛表演,也可亲自动手参与陶瓷制作,享受陶人之乐,领略土与火的艺术奥妙。此外,这里还可订做纪念性作品,可以刻上自己的名字。
遗址遗迹陈列主要有唐宋瓷窑遗址和唐三彩窑址陈列。
唐宋瓷窑遗址保护厅位于黄堡镇新村沟口,南邻漆水,1988年建成开放。厅内展出的是1984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科学发掘清理的唐宋瓷窑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遗址有由两孔窑洞组成的宋代制瓷作坊一组,其内有用以粉碎原料的石臼和石材、练泥池、安装转盘的轴坑、火坑、釉缸、釉药等遗迹、遗物。另有晾坯场、堆料场和唐宋时期相互叠压、交错分布的窑炉多座。该窑址真实再现了唐宋时期耀瓷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设备,反映出当时耀州窑陶瓷生产的繁荣景象。
耀州窑的烧瓷窑炉平面大体呈马蹄形,顶部呈馒头形,故称为馒头窑。在唐、五代时期,使用木柴作燃料,窑炉由窑门、燃烧室、窑床、通烟道和烟囱四部分组成,采用耐火砖砌筑,外抹耐火泥。火膛全部低于窑床,其下不再设其他落灰或通风装置,窑床位于燃烧室后,呈前高后低左右长的横长方体。宋代以后使用煤作燃料,此时的窑炉由窑门、燃烧室、通风道与落灰坑、窑床、烟道与烟囱五部分组成,炉体亦用耐火砖砌成,外抹耐火泥,是耀州窑使用和发现最多的一种窑炉。它在结构上比前一类窑炉复杂和进步,最显著的区别是在燃烧室内新设了落灰坑,并增添了通风道。在落灰坑的顶部,往往发现使用耐火砖间隔排列出漏孔的炉栅,或安置炉栅的砖孔。
唐三彩窑址保护厅位于铜川市电瓷厂对面的漆水河畔,2000年建成开放。厅内展出198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的唐三彩窑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有由7孔窑洞组成的唐代三彩作坊一组,焙烧窑炉3座,试烧小窑1座。作坊内有安装木质转轮的轴坑、成型模具、火坑、陶盆、泥料、器物坯件等遗存。此外还出土大量的三彩器物和三彩陶片等,种类丰富,用途广泛,既有生活用器,又有陪葬明器,还有建筑材料,其中三彩龙头套兽、三彩犀牛座枕、三彩塔形罐、绿釉鱼纹瓶等堪称三彩艺术的瑰宝。黄堡耀州窑是继河南巩县窑址之后我国发现的又一处唐代烧制三彩的窑址。该窑址从泥料的练制到拉坯、模制成型,从三彩釉料的配方、试烧到烧制成品的窑炉,以及配套生产的作坊,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唐三彩烧制的宏伟场景,以及唐人组织三彩生产的序列、分工和烧制工艺技术,从而揭开了唐三彩烧制工艺的神秘面纱,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范金琢玉 耀瓷精萃
耀州窑创烧于唐,发展于五代,鼎盛于北宋,产品以青瓷、黑瓷、影青瓷、三彩为主,尤以刻花青瓷最负盛名。耀州窑的刻花青瓷,造型优雅稳重,釉色温润如玉,刻花犀利洒脱,线条粗扩流畅,达到了“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艺术效果,其中的一些精品至今仍使我们赞叹不已。
唐黑釉塔式盖罐
盖罐通高51.5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20.2厘米。由盖、罐、底座三部分构成。罐盖模拟七重相轮r自上而下。逐层增大,顶端为一握塑的屈腿直身坐猴,作眺望状;罐圆唇小口。丰肩鼓腹.下腹以堆贴的十二瓣模制莲瓣承托;罐座为一方亭式建筑。下面设一八边形台基.其装饰纹样分四组,方亭上方四面各堆贴一尊模制的坐佛,四角分别堆贴一昂首翘尾.展翅欲飞的瑞乌,方亭四面各辟一腰圆形的壁龛,内贴饰一捏塑兽首.方亭下方四角分别堆贴一捏塑的托塔负重力士。此器造型奇特.装饰丰富。釉色乌黑光亮,局部呈储色.施釉至底板上设 为唐代黑釉瓷的代表作品。其中蕴含着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佛塔、佛造像、力士.莲瓣自不待言,就连塔顶的小猴也不例外,在佛教诸多经典中都有猴子的故事。如们弗本生经》。就连印度著名史诗 《罗摩衍那》中。也不乏那罗与哈奴曼等猴子的故事。佛教在唐代极为隆盛,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均产生了广博而深刻的影响,塔式罐便是其影响下的产物,有唐一代广泛流行,在两京等地的后墓中屡有发现,但多为三彩器,而这件出土于黄堡窑场的黑釉塔式盖罐就显得愈加珍贵。不仅反映出唐代黄堡窑高超的制瓷工艺,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唐三彩龙头套兽
套兽长24厘米,宽13.5厘米,高17.5厘米。建筑构件.类似于宋明木构建筑上的套兽,套接在建筑的飞檐翼角之处,使其免受风雨侵蚀,既有实用性,又具装饰性。三彩龙头套兽与其他大量的琉璃建材同出土于唐代黄堡窑址,表明黄堡窑曾为大唐宫廷烧制高级建筑材料。通过这件造型雄浑大方、雕塑线条粗放、色调明快、釉色熔融、整体艳丽的构建不难想象出唐代宫廷建筑雍容博大、富丽堂皇的气势。
北宋青釉外刻花莲纹碗
碗高7厘米,口径14.6厘米,足径5.9厘米。宋代早期刻花青瓷的代表性作品。此器最明显的特征是延续唐末五代以来瓷器模仿金银器之风。这一风气乃五代时期耀州窑的主流。西安何家村窖藏所出的唐代金银器中 便有同此碗造型纹饰相类者,可见此风流行之久。此外 自从佛教传至东土,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极其深刻。莲纹这一佛教纹饰也在尘世颇得喜好 赵宋时期亦是如此。另有,爱莲之风在宋代士大夫之中极为盛行。特别周敦颐日莲有”出淤泥而不染。澄清涟而不妖”的清高品质,极为符合文人雅士的风骨 莲纹之应用自然更为广泛。
公交线路:从西安火车站、西安城北客运站乘长途汽车至耀州窑博物馆下车即到。铜川市内乘6路公交车直达耀州窑博物馆。
自驾车线路:从西安出发,经西延高速至黄堡出口下,向右行驶100米即到。从延安出发,经西延高速公路至黄堡出口下,向右行驶100米即到。
开放时间:上午9:00——下午17:00(每周二闭馆)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