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位于大荔县渭、洛河之间。两河,也正是它的南北界限。东至原朝邑县的南阳洪,西至临渭区的孝义镇。《水经注》里有一段话:“洛水东经沙阜北,其阜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俗名之曰沙苑。”《同州府志》里也说:“沙苑在县南洛渭之间,亦名沙海,沙泽其中盆起者曰沙阜。东跨朝邑,西至渭南,南连华州。广八十里,袤三之二(东西曰广,南北曰袤)。
水退成沙 具体时间有待考
沙苑的名称起于何时?史料没明确记载,根据《周礼地官固人疏》里对“苑”字的解释是:“古谓之囿,汉谓之苑。”那么,沙苑定名的最早时间,是不能超越汉代的。但它的定名时间,却不能代替形成时间,两者也不能相互混淆。
沙苑的形成,至今也是历史谜团。最具说服力的是说沙苑的前身应该是个白水茫茫、汪洋的一片大海,传说素有“水国”之称。据李自反先生记载:“当尧舜之世,沙苑在洪水之中,潼关以南之终南,以北之中条,二山相连,水无出路,关口闭塞,此处系一大盆地,黄、洛、渭、泾之急流,挟沙而下,沉淀于此。大禹治水时,方由潼关开一缺口导水而下,此沙苑之所以生成也。”沙苑原在洪水之中,以后于水出沙成。这个道理,我们是想得通的,也是比较可靠的。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至现在沙苑地区泊、池之名甚多,诸如:泊子池、麻子池、太白池、莲花池、九龙池、官子池等等,都应该是彼时洪水退出以后的迹象。但把具体时间说到尧舜之世,大禹治水,却与如今的考古新发现有了较大的距离。
历史悠久 战乱纷飞已成烟
春秋时期,有“秦晋战于河曲”的记载,河曲世称三河,或属沙苑,或临沙阜。
秦汉时期,秦属内史郡,汉为左冯翊。原朝邑县南怀德县,沙苑东南有怀德古城。又县南三十里有河水祠。东南三十里,汉武帝时建有望仙观。这些遗址,1980年文物普查中,均未发现。但却在沙底、张家、拜家等地区,发现过数处未知名的汉代遗址。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北魏分裂东西两魏。公元534年,梁武帝大同三年闰九月,发生了历史上有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骄兵必败的东西魏沙苑之战的典型战例。东魏以高欢为首,西魏由宇文泰率领。东魏高欢率领将士二十万,由壶口(今山西临汾县西南)进军到蒲坂(今山西永济县北三十里)过黄河攻打西魏,经朝邑至冯翊城下,命王罴投降,王罴死守拒不投降。高知不可功,便领兵退至许原。西魏文泰领兵不万人,由潼关向西渭河,造浮桥,过渭河到沙苑。为了制胜强敌,宇曾派员深入敌营,刺探军情;根据掌握的敌情,在沙苑渭曲水东西为阵,左右埋伏,形成一个伏击圈。渭曲一带,芦苇丛生,地面泥泞,宇同将士便埋伏在芦苇丛中。高闻宇兵到沙苑,率领大军由许原南下,至渭曲,看不见西魏将士,便麻痹骄傲的争相向前,宇乘其不防,突然角鸣鼓响,军队直闯敌阵,展开了白刃战。李弼率领六十名骑士,横冲其中,把东魏兵截两段,然后两路夹击,东魏乱了阵脚,指挥失灵,伤亡惨重,被杀六千余人,投降两万余人,被俘八万余人,结果以失败告终。战后,宇在战场立忠武寺,令骑士各植柳一株,数及七千,以纪念。北周改忠武寺为同州宫,建德七年废,大象初复置,二年又改为天成宫。早在大统八年,又“起万寿殿于沙苑北”。沙苑从而显赫于世。
公元五八九年,南北朝对峙结束隋统一全国,在沙苑建立了有名的永丰粮仓。朝邑的仓西村,就因为该仓之西而得名;仓头村,也就因为在该仓之前而得名。如今,仓虽未见遗址,两村虽已迁移,但其村名的史实,人人皆知。唐朝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盛唐时期沙苑建有沙苑城,以驻沙苑监,设监放牧。沙苑监既是全国四十八监之一,又是总监。由于地近长安,皇帝御用的骏马“苑中马来牝三千匹”尽养于此。
根据《沙苑行》里的“缭以周垣百余里”、“内外马数将盈亿”、“王有虎臣司苑门”,等句分析:当今西寨乡的马坊头和石槽乡的马坊渡,就该是当被沙苑城的东西大门,城周百余里有不同的墙,可以拦马。监设城内,为管马和养马之所,坊有虎臣司门,养马之多,数将盈亿。马的饲养,一般以放牧为主,但夜间、雨天和冬季,却应该是以喂养为主。而喂养的器具为槽,槽又木石之分,根据石槽地名来析,沙苑监所用之槽,可能以“石槽”为主,现在的石槽地区,也可能彼时加工“石槽”之所。这应该是石槽地名的来历。另外一种说法是:因为敬德在同州任剌史时,曾在石槽地区用“石槽”喂马而得名。我认为敬德在同州任剌史是史实,所走的地放太多,不止石槽一处;喂马的地放更多,又不至石槽一地;用槽喂马也不仅用“石槽”,一定也用过“木槽”,但大荔为什么没有木槽的地名呢?故而此种说法不可取。
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起兵叛变,黄河南北,到处糜烂,洛阳、长安、同州相继沦陷,七五七年,唐肃宗急于收回东、西两京,奴颜婢膝,借兵回纥,回纥派叶护率兵四千多人,曾来助战。战后,不愿回国的回纥兵,就留住沙苑。这是沙苑有回民之始。
乡人勤劳 孩子几岁不识父
沙苑地区的农民群众,传统上以勤劳简朴相闻。俗传有:“沙苑的农民,孩子长成多岁了,还不认识其父亲。”在过去,这应该是事实,这才真正是他们起鸡叫,睡半夜,风餐露宿,艰辛劳动的活动的写照。他们不讲究吃穿,但在农业作务上,确实是绞脑汁,想办法,下功夫,付代价,苦心钻研,精耕细作。至现在,沙苑地区的农田,町畦稼穑,纵横成列,交叉成行,埂直如线,地平如镜,一年多熟,多种保收,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率,不断促进土地的高效能的优良传统,这是其他地区所难做到的。也正是由于沙苑群众的艰苦勤奋和聪慧,才给沙苑地区的工农业创造了许多历史性的贡品和名产。“今县西羌白镇为皮货所萃,每岁春、夏之交,万贾(音谷、指商人)云集。陕西巡抚,岁以珠毛羔皮八百张贡诸京师。其实来自远方者,不止于羊皮也。《新唐书》载:“沙苑之土贡有靴(履之有胫衣者)、革敦(去毛之皮)、皱纹吉莫(有皱纹的皮)、麝(麝香)、芑(枸杞)”茨(蒺藜)、龙沙(麻黄)”。《宋史》载:“同州监—沙苑”其贡有白蒺藜、生地黄。”《金史》载:“同州旧贡园箸(筷子)、茧耳羊、西瓜、榅桲,亦出沙苑。”听谓贡品,就是过去给封建皇帝进贡的东西,其物之美,可想而知。别外,还有的代的名品,大荔城内敬义和出品的织绒和栽绒毯,也是在一九二八年西安农工出品展览会上获得过一等奖章,同年在上海工商部国货展览上亦曾获优等奖章。这些皮货的原料,虽从外地有进货,但主要还应该是沙苑茧耳羊的毛和皮。传说唐玄宗之女长乐公主,因逃安史之乱,曾流落沙苑数年,在久病期间,因服“蒺藜丹”,救了她的活命。她回宫后,闻说沙苑人民的疾苦,便要求皇兄(唐肃宗)永免沙苑地区的劳役赋税,以安民心。从以上这些繁多的贡品和这一传说来分析,唐代沙苑地区的手工业和种植业(应该包括农业),就已经相当的繁荣昌盛了。明代的礼部尚书马自强的《沙苑虚赋议》也说是专为减轻沙苑地区农业赋税而呈禀皇帝的。因此,“沙苑农业始于明而畅于清”的说法,是应该大大商榷的。
沙苑地区的群众,因为勤劳朴素的原因,一般身体素质较好。《大荔县志存稿?耆旧传》之《寿男》一项,全县列举近代九十至一百岁的寿男二十二人,其中沙苑地区十三人,沙苑的土地、人口约占全县的三分之一,但寿男却占全县寿男的百分之五十九。
人杰地灵 沙树浓荫桃李香
沙苑地区、不但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同时,洛河“两岸桃花纷然,三十里不绝”,无异桃源仙境。因之,隋炀帝为观花游胜,不惜民脂民膏,在洛岸筑有“看花台”,下有莲池,上起驰道。太白池在马坊头(西寨乡)西南三里,池周回可十余里,洞然深黑,其上常有云气,亦能致雨。北五里为莲花池、麻子池,也周长可二十里,多莲,开花烂然映云日。明人有诗句:“茅舍西南麻子池,自操小艇载鱼丝。果树花开三日雨,菜蔬叶茂四时春”。“故乡无比林泉好,拟向桃源学问津。”池东南前有安靖寺,唐玄宗祀汾时驻跸寺中,殿内有大柏悬宋崇宁中所铸铁钟(现存县文管会)。县南九龙村,古名九龙泉,《沙苑行》的末四句:“泉出巨鱼长比人,丹砂作尾黄金鳞,岂知异物同精气,虽未成龙亦有神。”《留花门》里的“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等诗句都是对九龙泉的描写。九龙,又有盛名的八景:“龙泉溥润年光久,亚冢流芬岁月长,君子莲池思品格,桃花仙人想衣裳,丛沙细浪萦千顷,洛水回纹旋一方,溪亭曙霭看隐约,蔬果春林试馨香”。官池、杨村仍有八景,这里不多累赘。
从以上情况来看,沙苑自古就是一个漆沮夹流,沙树浓荫,桃李芬芳,诸果累累,丰草青青,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明嘉靖进士王三省的《沙苑翁》诗写道:“沙苑云林内,高人久避喧。朱扉新桂宇,流水古桃园。常共常棠花还看玉树繁。年年萧散处,日日倒芳樽。”不谈其含意如何,但通过另一侧面,却能对沙苑历史上的名胜景象窥豹一斑。这种景况,直至清康熙五十年一年,太白池仍然是“至今游览者犹不绝”。
沙苑地区,自解放以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和全国形势一样,一派大好。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各条战线的工作,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就改造沙质的措施看:植树造林,防风稳沙;修渠打井,灌溉淤沙,拉垆运土,覆盖压沙,办法得力,成效显著,成千古创举。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