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922年6月陕西靖国军兵败后,于右任离陕返沪,由甘陇入川途经略阳,对略阳山水触景生情,写下了一位爱国志士的诗篇。录其: 略阳 山山看不断, 曲折入嘉陵。 兵挫心犹壮, 途长气益增。 荒城添战垒, 孤艇载诗僧。 撞树青青实, 崖前挂几层。 1936年9月20日,红二方面军二军六师,长征途经略阳,红六师在街口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1985年11月,原红六师政委、现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在北京挥毫写下了《红军长征过略阳》。 解放后,刘少奇、朱德、贺龙、王震等途经略阳停车、住留,询问略阳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略阳十分关怀。我国一些著名的画家曾前来写生。绘画,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略阳灵崖寺的雄山丽水,天然洞穴的自然美景。如:著名国画家李可染的《夕照略阳城》驰名中外。人民政府多次拨专款,派专人修茸、复原、彩画、并拓宽了旅游区。以汉隶《郙阁颂》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在灵崖寺内达一百三十多块,号称“小碑林”,是研究书法和历史的一个天然实物宝库。 灵崖寺,一名灵崖,又名“药水崖”,建于唐开元年间。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经济、文化繁盛的时代,也是佛教的鼎盛时期。当时灵崖寺,香火兴旺,游人不绝,唐代诗人张俞写道:“玉文山后灵崖寺,四百年来选佛场”。在巍巍峨峨、郁郁葱葱的玉文山腰中,灵崖寺依其两个天然洞穴的自然景观而扬名。两个如虎口怒张的洞穴,依次排列,飞扑出山,凌空而张,其势仿佛要吞含万山千水,前洞洞口高约25米,宽50多米,进深约百米。洞口崖边拔地而建的望江楼,绚丽多采,登楼倚栏,远眺嘉陵江,蜿蜒曲折,渺渺茫茫,恰似一条白绸在秦岭千山万壑中飞飘舞动,勾思引情;始塑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1511年)的毗庐大佛,在大雄宝殿静穆端坐,大佛身后,“金龟”深藏洞中,诱发人往,探险览胜;两株“唐棕”在洞内佛前摩空直立,风起摇曳,仿佛这虎口般的洞穴在一张一合,身临其境,如虎穴蟒洞……由前洞向左,经“奈何桥”,傍崖而行,至后洞,又名“罗汉洞”,“玉柱”、睡佛、依次而列,别有情趣,更加神迷莫测。 两洞之间有一泉,西流而入嘉陵江,据说饮此泉水,上清头目,中顺肠胃,具有清心明目之功,解热除烦之能,因此而叫“药水”,后洞之右即“药水崖”。每逢春夏鸟语花香,林荫气爽,游人流连! 灵崖寺历代都曾修茸,特别是近年来,将略阳境内的各处文物古迹、摩崖碑刻陆续迁入,尤以摩崖碑刻为胜。一百三十多方摩崖刻石,有的依崖取样,择势而刻,自然美观;移入寺内的,则沿洞崖陈列,清显大方。在这里,可以饱览我国著名东汉摩崖刻石《郙阁颂》,有我国发现迄今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石刻,有形神怪异的镇水独角兽,有造形优美、通体闪光的青铜佛像,有没人能搬动的“莫奈何”…… 相传,唐天宝年间,誉为画圣的吴道子,奉唐玄宗之诏,为大同殿画嘉陵山水三百里,乘舟行至陆光坪,忽见岸上风景如画,麋鹿成群,追逐欢跃。吴道子被这大自然的美景所迷,停泊登岸,尽情地看着姿态各异的鹿群。不觉日近黄昏,这时一老翁得知画圣在此,便上前搭话,引进庵中,用陈年老酒款待。酒过数巡,画圣为感盛情,欲留丹青酬谢,便研墨展纸,笔落之处,一只白色的小鹿跃然纸上。老翁欣喜万分,只疑为何不给小鹿点上眼睛?老翁于是又劝酒畅饮。须臾,画圣已有八分醉色,要告辞登舟而行。老翁便说:“画圣为何不给小鹿画上眼睛?”吴道子听后哈哈一笑,提笔 落墨。刹时,银光闪闪,小白鹿清啼一声,跃出纸外,奔出茅庵。老翁直追猛赶,约三、四里路,方才赶上,却忽见面前一天然洞穴,晚霞夕照,洞天旖旎,异木葳蕤,奇花吐艳,便和小白鹿结伴而游。正在兴味昂然之时,小白鹿见后洞有一石乳洞,便一跃而进,当老翁欲前,已有一大石塞其门,挡住了去路。今其石尚存。故称“白鹿洞”。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