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寨子顶远眺
大坪镇新寨残存的寨门
新寨内的瞭望口
雄伟的新寨围墙
米粮镇阳坡寨围墙遗迹
寨内通往寨墙的石阶
镇安当地人习惯以乾佑河为界,将河以东的铁厂、大坪、米粮、张家一带称为东乡,将河以西的柴坪、达仁、木王等地称为西乡。如果你到了东乡,就会发现在山顶一些险要的地方,有用石头砌成的建筑,当地人把这些建筑称为寨子。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寨子大都损毁了。这些神秘的建筑是何人因何而建的呢?
据多年来对寨子颇有研究的镇安县退休干部汪效常介绍:这些寨子建于何时有待祥考,但最早有“寨子”一词书面记载的文字是源于嘉庆九年,陕西巡抚陆有仁奏言:“商州、洛南、山阳、镇安、孝义(今柞水)五处,责成潼商道,务必每邑在有险可守之处,号召地方自行修筑寨子,堵御要隘,以杜窥而避战乱。”于是,在民间人们就纷纷开始修寨凿洞。再据东乡当地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大坪、米粮、铁厂一带的居民,其先祖均为明初山西洪洞的移民,随着子孙繁衍,人口密集,财富集中,而当时社会动荡,匪患、乱军对人们的生活、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于是,有声望的大家族、地主和乡绅便主动联合起来,出资修筑了这些寨子。每当有土匪和乱军来时,他们就带领家人来寨子暂住,依靠险要山势,凭借有利地形,用石头、长矛、大刀击退来犯的敌人,以保护家人和财富,在乱世中寻求一块安全的港湾。
汪效常在他的《镇安古寨考》一书中是这样阐述这些“寨子”的:寨子在镇安县的东边多,西边少。寨子面积大小不一,大的寨子有五六亩地,小的也有半亩一亩地不等。一般呈圆形外围,用石头砌成环行城墙,城墙高大,一般高达5——6米,寨门墙高达8米,上部有女儿墙,垛口。寨内是居住性的建筑房屋,有用石头砌墙,也有用土夯成,屋顶盖瓦或石板,寨内一般有庙宇,寨名多以地名、方位、姓名命名。
大坪镇77岁的退休教师瑚百柱说,小时候,家里人带他住过寨子,这个寨子现在大坪镇金星村的水洞坡,名叫水洞寨。寨子建于何时不得而知,他曾听老人讲过寨子是由瑚姓、陈姓和黎姓几大家族联合修建的。寨子不大,里面可住7户人家。从他记事起,长辈带着他在里面住过三四年之久,住在里面主要是防土匪。人要进出寨子需要梯子,人顺着梯子进入寨子后,将梯子抽走,一般人就很难进入寨内。在寨墙上,准备着大量的石块,由年轻力壮者守候在寨墙上,监视着土匪的一举一动,若他们伺机进犯,就利用陡峭的地形,用石头对付他们。寨内的粮食、水都是从山下运上去的,有了这些,人在寨内可以住很长的时间。据老人回忆,当时在大坪、米粮一带,寨洞多达10多处。他的家人带他住寨,是把寨子当成临时住处,而不是为了躲避灾难,那时已经基本太平了。那时他亲眼看到解放军来到当地,建立地方政权,曾派出一个排哨兵到水洞寨驻扎。如今,这个寨子已经被毁,人们在寨子的原址种起了庄稼。
大坪镇街道后面,有一个寨子叫新寨,沿着一条仄仄的小路,顺着陡峭的山坡攀缘而上,越到山顶山势越险要,沿路荆棘遍地,山石凸凹,需脚手并用方能攀到寨子脚下。迎面而来的是寨门,现在只剩残迹,形同一只利剑直指天空。经过陡峭悬空的山崖,就进了寨内。整个寨子大体呈不规则的圆形,依山而建,随山势起伏,面积大约一亩左右。寨子除东边山势较缓,其余三个方位均为让人眩目的陡峭山崖,寨子外围是沿着山顶边沿用石块垒成的整齐围墙,围墙宽约一米,高约4——6米,十分的坚固。寨门口还修建了一个椭圆型远低于寨子的围墙,与寨门形成拱卫之势,估计是当时的防卫工事,现已成为乱石堆,寨子的围墙也多处毁损,个别地方依然能看出当年寨子的雄伟。寨内是乱石块、凸立在空中的残存石墙和满地的灌木、杂草,映着寨内残留的白雪,折射出几分苍凉和荒芜。仔细辨认,尚能看到呈“口”字的房屋格局,里面的建筑当初不是很多。仔细分辨还可在寨子上个别地方发现垛口、瞭望口以及修建到达寨子顶的石阶。站在寨子的围墙上,除东边外,其余3个方位山脚下的景色可尽收眼底。寨内隐约可以听见远处人家的鸡鸣狗吠之声,而寨内则是一片寂静,时而有不知名的野鸟从天空飞过,城墙上的茅草在寒风的呼啸声中瑟瑟作响。
山脚下的大坪镇街道正逢集,熙熙攘攘的人群你来我往,忙忙碌碌,一片热闹景象,和寨内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没有谁会更多留意这些残存的建筑,而它却默默地见证着一段历史!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