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昌之名由来甚古,本指天上文昌宫六星,即斗魁上六星的总称,俗亦称文昌星。《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也称文曲星,简称文星。旧时传说为主持文运的星宿,也用来比拟重要的文职官员。如《水浒传·首引》即言:“文曲星乃是南衙开封府主龙图阁大学士包拯”。
汉代则专指其中的第四星司命星为文昌,是司人年命,主掌生死的神。唐代文昌神也加入了道教。道书中称文昌星神君,字先常,是天子司命之符。这是文昌神第一次有了名字。至宋代被帝王利用来造出赵氏始祖赵玄朗,并被宋真宗赵恒封为“司命天尊”,和老子有了相同的地位。
大约在晋代,蜀地梓潼县有一种地方信仰,称为“善板祠”。所奉神名恶子,又传说有张垩子,仕晋战殁,而为人供奉。《明史·礼制》:“梓潼帝君,姓张,名垩子,居蜀七曲山,人为立庙祀之。”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受梓潼神助,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后唐僖宗避乱入蜀,亦受其助,封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神。宋咸平时又助王师平乱于益州,宋真宗封其为“英显武烈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
文昌信仰与梓潼信仰本无关系,宋代时他们各有封号。至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遂被称为“文昌帝君”,两个来源各异的神被结合到了一处。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由于梓潼神的灵应显迹多在于科名登陟,使他成了专司升降禄籍的神。文昌六星中,第四为司命,第六为司禄。梓潼所司,当然也就可以冠以文昌。于是司命、司禄,梓潼就变成了一个神。大凡道家之神多有生化之说,可在不同的时代化生为不同的人或事,那么古老的文昌神也就可以至晋代化生为张垩子,并且可以继续化生,不变的只是文昌的司职。
道教和民间尊奉文昌为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宋时把尚书省称文昌天府。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除了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外,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者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
明代的文昌信仰主要“以预卜科举功名甚验”,多为读书人所信向,不但成为司理科举的神,甚至在学校中或其附近也多有祠祀,几乎替代了读书人的老祖宗至圣先师孔夫子的地位。
僻在汉南的安康,相对而言文化较为落后。从清刘士夫《兴安州捐建文峰书院碑记》中,可以看到其他地方“诗书弦诵之泽”早已“远近晌风”,而兴安“向来士风未振,诸生中非无忠信之资,而经明行修竟乏其人”;毕沅《兴安升府奏疏碑》也说这里“良莠错居,迩来风俗刁悍,讼狱繁兴,命盗案件甲于全省。”若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则唯有读书;要以文运当昌,除了在学堂“精蕴于下,光烛于上”,还需主持文运的星宿降临,还需要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神灵保佑。
文昌者,文之昌也。故文昌帝君是安康存续时间较长,也是最能经得起“折腾”的神灵之一。无非欲上邀神庥,俾文运光昌。因此在安康城乡,不仅有文昌阁、文昌祠和文昌宫。在香溪诸洞中还有文昌洞:
文昌祠原在文庙西南隅,为文庙之附设。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正德元年(1506)迁至射圃亭以北(射为古代六艺之一),万历十一年(1583)毁于水患。
文昌阁亦属文庙的附属设施,位于今古楼街十字路口的中央,“下为崇台,街衢四达;上建高阁,肖文昌像,”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清顺治十四年(1657),上面的阁楼毁于火灾,只剩下边台基。康熙二十五年(1686),有位叫程福亮的总镇开始捐资重修,工程进行至将崇台整修完毕,尚未建阁楼之时,程总镇赴他处新任离开了安康。沧海桑田,后人便开始以信传信,以疑传疑,皆以为此处有楼。至于古楼乎?鼓楼乎?随人江湖乱道了。
文昌宫旧在新城学宫前。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改建于东坝先农坛以东。嘉庆九年(1804)又迁至新城考院后,并奉旨提高了祭祀规格,用太宰上及三代。即由地方三代掌膳馔的官吏主祭。十五年(1810)改建于旧城南门内东侧,并扩大了规模。计有门外牌坊一座,大门三间,二门一间,正殿五间,大殿前迥廊二十三间,奉祠住启三间,厅前棬棚一间,魁楼一座。尽管如此,似乎仍不见有人材几许,更不用说出将入相了。于是又于道光二十年(1840)乡贤请人看过风水,移建于青松岭,并于邻近的牛蹄岭建兴贤塔。同治元年(1862)因太平军压境,遂将宫庙拆除,以防匪贼据之以瞰府城。至十三年(1874)方将其修复,迨后坍塌仍未能如愿。光绪九年(1883),乡里总结前人“且惟知巽隅之在青松岭,而不知巽隅实由府暑而得向也”,遂重修于新城外东南角陈家沟口的高坡之上。邑中举人罗钟衡撰有《重修文昌宫记》。此扶持文运者之盛心也,诚足以辉映山川而启一邑文明之盛。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地方官员与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并进行吟诗作文的文昌会。更有趣的是,在文君帝君的左右有两个侍从的童子,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文昌帝君既然司人年命、贵贱、禄籍,当然不可以随便泄露天机,所以叫他的侍从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欲问前程休咎,就只能找文昌帝君本人。有这样两个侍从既可安全保密,也可大权独揽,人们造神真可谓是颇费苦心。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