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万春寺 这又是一处与怀让有关的寺院。 怀让(677—744),唐代僧人,俗姓杜,金州安康人,禅宗南宗始祖慧能的弟子。宣扬顿悟,不主张坐禅。住南岳,又称南岳怀让。 《兴安州志·山川志》说:(郡城)“东北五里,曰白云之山,白云之泉出也(一名卓锡泉)。而南流注于汉。有寺名万顷,更名万春,为南岳怀让道场。有洞焉,可以游观,是多宋明今人题咏。乱后,兴郡诸明胜皆淹没于榛莽之中,而此寺独存,时人比之鲁灵光殿焉。”道场,指佛寺,隋炀帝大业中改天下寺为道场,至唐复称寺,是佛、道二教诵经礼拜成道修道的地方。这里的“怀让道场”,应解为万春寺是纪念怀让的地方。 《州志·祠祀志》说:万春寺“在汉水北白云山下,先名万顷寺,在今寺东南高冈之上,后移寺于山阿,更名万春寺,创于唐南岳怀让。祖师开山,规制狭小,明嘉庆四十年重修。林木郁丛,昔有大竹千竿,干霄可爱。入山门东折为天王殿;中有平地,上筑路台,上建古殿五楹,中塑诸佛像皆古甚。回廊四周僧寮环之,殿后转东有白莲池,其上徒壁不可登。顺治十六年重修。寺前有万春洞,洞内皆唐宋明人题名。中坐观音大士像,唐咸通十二年(871)辛卯八月塑。其时已是怀让死后百余年了。(宋)宣和五年七月,知金州军事李縡,睹其岁久,特为设色。(清)康熙二十三年,州守李凤翔于洞门刻‘白云深处’四字。下有南岳禅师白云泉,一名锡泉,一郡之名胜也。”这里说“创于唐南岳怀让”,与《山川志》所言“为南岳怀让道场”不同。《山川志》记述为“多宋、明、今人题咏”;这里却为“唐、宋、明人题名”,提前至“唐”,去掉“今人”(此处今人当指清康熙三十四年编纂此志时期的题咏),大约是为了与“创于唐南岳怀让”相呼应。事实上方志记录在案的题咏皆在宋以后,分别为: 宋李宗道《万春洞》; 明孟廷榆《于龚师宪游万春寺用韵》; 明孙铨《游万春寺用壁间韵》; 明张颂《与刘刺史游万春寺》; 明刘钟英《游万春寺步张别驾韵》; 明王一麟《游万春寺》; 明张涣《同潘少参游万春寺观竹》; 潢南山人《秋过万春寺》; 无名氏《题万春寺壁》; 清喻于信《游万春寺》; 清张恪《同谭石泉刚长宿万春寺》 清周邦《雨后卢太守招饮万春寺》; 清傅龙金《万春寺》; 清刘应秋《万春寺》。 现场摩崖十块,最早的为宋大观四年(1110)所崁,且从宣和五年(1123)刻石可见观音像虽塑于唐代,但却为怀让圆寂近一百二十年后的咸通年间。 《州志·仙释志》述:“南岳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唐仪凤二年生,有白气瞩天,高宗传敕金州太守韩偕亲往存慰。年十岁,惟乐佛书,十五依荆州玉泉寺宏景律师出家。通天二年受戒,谒曹溪见六祖,师既得法传。祖后十五年,先天二年,往衡岳居般若寺。贞元四年,一日沐浴,趺跏入灭,世寿八十,僧腊六十,追谥大寂禅师。师传马祖,马祖传百丈,百丈传黄檗,黄檗传临济,渊源至今不绝。兴安之万春寺,乃其开山云。”这里有关怀让的“生平”,显然是来自《五灯会元·南岳怀让禅师》。由此可见,当地人能知道怀让也是源于此类佛教文献。 在佛教文献中除了《五灯会元》,还有《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等,都有怀让是金州安康人的记载,但都没说怀让在金州郡城或郡城附近的佛寺诵过佛经。且当时的安康并不是清乾隆四十七年以后所设在郡旧城的安康(县)。 怀让时的安康,本三国曹魏攻取汉中地后,将汉中郡一分为二,另立魏兴郡时所设的安阳县。晋太康元年(280),更名为安康县。《水经注·沔水》:“汉水又东历敖头,旧立仓储之所,傍山通道,水陆险凑,魏兴安康县治”。唐至德二年(757),改名汉阴县。《宋高僧传·唐南岳观音台怀让传》所言:“释怀让,俗姓杜,金州安康人也。”这里的金州系指金州郡;安康则指郡以外的县,地在旧汉阴。而且,原著依据唐《文萃》卷六十二,对“金州安康”句作《注》曰:“安康人,张正甫《观音大师碑铭》云:‘京兆杜氏,其先因家安康,即为郡人’。”说明怀让本人尚不知安康应属金州之地,所以他自报籍贯就只言自己是安康人。赞宁作《传》时才以安康属金州下县而述为“金州安康人”。后人也包括今人据“金州安康人”句,则多有附会而俱伪。 星罗寺“有唐怀让禅师庵”,怀让“年十岁,惟乐佛书”,并不能等同于怀让是在星罗寺或者万春寺诵读佛经;万春寺主奉观音大士,又有“怀让卓锡处”的场景,正解则正是“南岳观音台怀让禅师”。而非“创于”怀让或“乃其开山”。但怀让是安康人,是值得安康人骄傲的“名人”。当《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传入安康后,使人们眼界大开:原来,我们这里竟然出了位大名鼎鼎的高僧。人以地胜,地以人名。于是方志的编纂者又因情感、观念和学识的关系,在流传中产生变异并附会上去种种想象的解说,以讹传讹。对此,“知州王希舜论曰:兴安穷山邃谷,白云万重,其中固多仙佛之踪宜矣。然其自此笃生修炼成功者,或百世而得一人,或千百世而得一人,则亦未必非川岳之所降临也。悬仰休芳,若或遇之旦暮也。” “禅”为梵语的简称,意为冥思静虑,以得智慧,是释尊修行之一法。它虽不是中国所始有,但以禅“学”来华,继而成其为“宗”,至唐构成近似禅“教”则为中国所独有。自禅宗兴,佛教遂逐渐波及城乡妇孺千年不衰。禅宗之顿悟,影响中华固有文化至巨,则是怀让推而广之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星罗寺“有唐怀让禅师庵”还是万春寺有“怀让禅师卓锡处”,都应该解读为:是后世人在金州郡而不是在安康县为他建的“纪念堂”。 万春寺后的山坡上葬有地方文化名人张补山,始于清道光年间买卖书籍不纳税的“国策”即由其而产生。相传,万春寺香火到后来不旺的缘故亦由其所致。 张补山,安康新城人,清道光元年(1821)举人,讳“鹏飞”。因其开设“来鹿堂”书店,自制刻版印刷出售之书都是经其亲自校注出版,并且印有“补注”字样,故号“补山”。中举后的张补山带了一批书籍赴京师游览兼售书。行至北京卢沟桥(传说为六安桥)时被税局拦截让其纳税。张补山以书为自己所读为由与税官发生争执,气愤之下又将税卡官员一阵痛打。事发当下由宛平县处置时,因其是举人,身有功名,宛平县奈何不得。于是又将此案先后交由顺天府和六部衙门。最后他索性写下“上道光皇帝言事摺”,说明书籍上税会加重读书人的负担,增加贫穷人的读书困难。道光皇帝知其言之有理,遂下旨买卖书籍一律免税。 张补山死后葬在万春寺后的山坡上,坟头墓门正对大殿。后不知何故,万春寺正殿内所塑的观音和四大金刚身上似汗水淋淋起满水珠,尤其是观音大士眼睛中的水珠如眼泪汪汪,寺内的香火也因此而逐渐地衰落下来。一日有远客至此,言说此情景是因为张补山的坟墓坏了佛寺的风水,遂在正殿所奉观音大士像的背后塑了一尊站立的韦陀。该韦陀左手拄降魔杵,右手食指则直指张补山的坟茔,说是这样可以压住张补山的举人之势,借以板回风水。 “神嚼鬼说”是郡人“信巫鬼、重淫祀”所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事巫、事鬼亦为郡人的习俗。星罗寺被毁掉了,郡人把账记在了谢御史的头上;万春寺的香火不旺了,郡人又把它与张补山联系在一起。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