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老君,即老子,本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所著《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以其哲学思想,诞生了我国古代的道家派,后被道教徒尊为始祖。究竟是否有其人,是什么时代的人物?历史上并设有明确的定论。先秦时代把老子、庄子的思想称为道家,老子也就成了道家的创始人,后来的道教推崇道家的思想,老子也就成了道教的祖师。 秦汉时代,有“黄老道”一派崇尚无为,尊黄帝、老子。东汉初有楚王英至黄艺之说,尚未立祠祭祀。至桓帝时始为老子立祠,并以郊天乐祀之,这是以老子为祖师来供奉的开始。从此老子便成了神,并与天神有了相同的地位。道教建立以后,又有了对老子的进一步神化。东晋葛洪的《抱朴子》说老子身长九尺,黄色,鸟喙,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颜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封,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迭之冠,持锋铤之剑。完全是一幅怪异的形相,而且已将其称为“太上老君”。关于老子的时代履历,汉代即已形成一种说法,言其为楚相县(今安徽宿县境)人,曾为周藏书室史官,孔子曾学礼于老子,后道成化身,蝉蜕度世。从此老子数易姓名,无世不出。传说他在黄帝时号“广成子”,周文王时号“燮邑子”,武王时号“育成子”,周康王时号“郭叔子”,汉初为“黄石公”,汉文帝时号“河上公”。后世有《老子八十一化图》,记述老子历代变化的形象。对老子的这种神化,应是道教借老子来追述其源流,神化其教派。 到了晋代,对于老子的来历也进一步神化,《神仙传》说他是春秋时楚之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其母左腋而出。由于生下来头发都白了,于是称为老子。又其母生之于李树下,生而能言,指树为姓,于是姓李。道教奉老子为“帝君”,也就被尊称为“老君”。南朝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第四中位为“太清太上老君”,以其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已成道教中统治一方的尊神。 到了唐代,又在道教太清、玉清、上清三境的说法上,安排了三位大神各主一方,形成“三清”的说法,“太上老君”也就被称为“道德天尊”,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组合在一起成为道教的最高神。唐宋两代有许多皇帝崇奉道教,先后给老子赐封了尊号,老子的地位被越抬越高。唐高宗乾封元年(666)游幸亳州老君庙,追号为“太上玄元皇帝”,这是老子第一次被冠以“皇帝”之名;唐玄宗所封尊号最多,天宝二年(743)在“玄元皇帝”前又加上“大圣祖”三个字,八年(749)又上尊号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年(754)再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后来宋真宗又上尊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老子的神话过程,正是从学派的传人到教派的祖师的过程,也是道教形成、发展,然后逐渐趋于统一的过程。老子从虚到实,从人到神,从“太上老君”到“太上玄元皇帝”,老子地位的变化正是道教发展的缩影。 人们熟悉老子,除了因其所著《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并以此哲学思想诞生了我国古代的道家学派和道教外,主要还是吴承思的《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兜率宫偷丹”,又“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最后从八卦炉中逃出等情节。受太上老君八卦炉中炼丹的传说和这些故事的影响,邑中砖瓦、窑货、冶铸、金银铜铁锡业、补锅、熬硝等用炉、火有关的行业,多在城乡建有名曰“宫”或“殿”的庙堂,内奉老君,为其使用火炉作业诸行的“行业神”。 将庙宇别称为宫或殿,始于隋唐。这一时期道教在上层社会极为盛行。尤其李唐王室奉老子李聃为先祖,崇道风气更盛。唐玄宗时还在太清宫建玄宗像,侍立于老子塑像之右,后来又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陪祀老子,更显示出对老子的尊宠。既然老子被封为“皇帝”,唐初六帝都要做他的陪侍,于是道教的庙也就仿照皇宫之名而升格为道宫了。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有大事修建道观之举,而大的道观或者想“做大”的信徒就多以宫或殿称之。 汉水北岸的长岭梁上有“老君殿”规模不大,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见其仅有三楹。旧志未有记载,创建无从可考,问当地诸老人欲知详情,亦无人知晓;北岸又有地名曰“老君关”,多附会讹传有“老君庙”而名。其实,此是“老津关”之谓的口误所致。老津,北出秦岭到关中的老渡口;旧城大南门外有“泰清宫”内奉老君,即为上述诸行业所立。“泰清”,天的别称。道家著录《鹖冠子·度万》:“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泰清,下及泰宁。”此宫兴于何时?又没于何时?均无考。旧志只言“柴扉道院”即其旧址,推测当变故于频仍的水患之中。 汉水源出嶓冢,经安康达汉口而入之于江。城区一带的地形地貌就如同一个簸箕,城则正临其口。倘上游之水暴涨,先遇下游“八公岩”以东水口关锁严密,致使行洪不畅;再有黄洋河之水自南争趋,而“立石滩”中又有立石蟠踞中流,致泛滥之水于北不能容纳,至东又遭横截砥触,而南则借势增加容量,使“喇叭洞口”无法排水,又致城内外一片汪洋。重则堤决而轻则堤圮,千百年来因扼于水患而圮城达数十次之多。东关北堤门内有老君庙,香火甚旺。至夏季汉水暴涨或遇秋雨连绵,此庙便成为城内百姓祈求汉水安澜的神圣之地。拜殿楹联则以唐代多位皇帝多次上老子尊号的原因。曰: 唐皇奉为祖;大道传其经。 院内又有以老子乘青牛西游的传说而建的“青牛台”,为“镇水”之用。古人以牛镇水,是有一定原因的:第一,牛本为动物神之一,是家畜中的庞然大物,用它可以抵挡住洪水的侵袭;第二,五行为古代的根本哲学理念,人们用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解释事物,以牛属土,土能克水,有道是“水来土屯”,从而使牛成为镇水灵物。旧城东门楼上曾竖有清光绪十七年(1891)《补修长春堤记》碑,为兴安知府童兆蓉所撰,其中即有一段“以牛护堤”的文字:“虽然堤所以护城,卧牛所以护提。无堤是无城也,无卧牛是无堤也。”可见以牛镇水的传说,已然深入到仕民人心。 《荀子·天论》有言:“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故神者,实为人的意识和精神寄托。尽管,老子被道教附黄老尊为“教主”。但在安康,人们注重的则是“实用性”。如“小炉匠”们可以把自已的“火炉子”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相比拟,并以此尊老子为“祖”;为了防洪的需要,也可以把老子视为“安澜”之神,其坐骑亦为“镇水”的灵物。俗话说:有功于社稷则祭之,有益于黎民则祀之。这也是存在于安康的一种普遍的宗教文化或曰宗教现象,这种现象本文以后还会有许多事例。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