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周公庙 位于岐山县庙王村。建筑群占地南北400米,东西173米,座北向南。主要建筑依中轴线南北依次排列,附属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东西对称排列。另有一部分建筑偏处于东北角,现存建筑有魁星楼,乐楼,东西戏楼,周公、召公、太公的正、献殿及彩云楼,姜嫄正、献殿,后稷正南殿,郊媒殿,三霄殿,东岳大帝殿,玉皇殿等,还有13孔塑有神像的窑洞。从大门至姜嫄殿地势缓坡而上,从后稷献殿向北均在半山坡上。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布局合理,气势宏伟。据岐山县志及庙内碑文记载,周公庙创建于唐武德初年,以后历代均有修葺,清代尤甚。现所有建筑都基本为清代风格。其典型建筑有: 东戏楼 为清代建筑,位于周公庙内南部,座南向北。东西7.5米,南北7米。前面有广场,面阔3间,进深2间。柱径0.43米,高3.62米。台基高1.34米。砖砌墙,前檐有斗拱七朵,为一斗三升,为柱头斗拱和明间、补间斗拱。五架梁,硬山式屋顶,施灰布板、筒瓦,檐有勾头滴水,无门窗,前檐下及檐柱上有木雕鱼龙及花卉。 西戏楼 为清代建筑。东西9米,南北8.2米,位于周公庙内中轴线以西南部,座南向北。面阔3间,进深2间。柱径0.35米,柱高3.8米。台基高0.35米。前檐有柱头斗拱和补间斗拱,为一斗三升。三架梁,后檐带单步梁。硬山顶,屋面施灰色布纹板筒瓦。檐上有勾头滴水,中部用格子门将其分为台前台后两部分,中间内凹两侧各有一小门,台上改做库房。 周公献殿 位于中部,在中轴线上乐楼以北,座北向南。东西15.56米,南北10.05米,为该庙内的主体建筑之一。从庙内碑文可知创建不晚于唐初,以后屡有修葺。现存的建筑前后檐及门窗均已改造,唯梁架保持清代风格。面阔5间,进深4间。柱径0.38米,柱高3.8米。台基高0.12米。砖砌墙,前后檐均有斗拱,为一斗三升,系柱头与补间斗拱明间补间两朵,次间补间各一朵。七架梁,悬山顶,施布灰板筒瓦,檐部有勾头滴水。飞脊“孔子殿”居中,两侧为麒麟,象天马鱼鸽仙人等,两端有兽吻,镂岭花草瓦脊。 太公献殿 位于庙中部的周公献殿东侧,座北向南。东西9米,南北7.4米。据庙中碑文载为明代创修,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门窗均已改造,梁架结构保持清代风格。面阔3间,进深2间。柱径0.32米,柱高3.6米。台基高0.12米。砖砌墙,前后檐柱头的补间有斗拱,均为一斗三升,明间补间各有两朵。五架梁,硬山顶,施布板筒瓦,檐部有勾头滴水。 召公献殿 位于周公献殿西侧,座北向南。东西9.18米,南北7.6米。据庙内碑文载,创建于明代,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门窗均被改造。面阔3间,进深2间。柱径0.4米,柱高3.6米。台基高0.12米。砖质墙,前后檐均有柱头和补间斗拱各两朵,均一斗三升。五架梁,悬山顶,屋面施灰色布纹板瓦,檐部有勾头滴水。 玉皇殿 位于庙内东北角,座北向南。东西11.5米,南北8.3米,始建年代不详,现保持清代建筑风格,前后檐墙与门窗均已改造。面阔3间,进深2间。柱径0.35米,柱高3.3米,无台基。砖质墙,前檐有柱头与补间斗拱,均一斗三升。三架梁,硬山顶,龙凤花草镂空通脊,施小灰色布纹瓦。 后稷正殿 位于中轴北端,座北向南。东西10.05米,南北7.05米,为主体建筑之一。据庙内碑文可知始建于清代,后有修葺,现墙体,屋顶均已改建。面阔3间,进深1间,柱径0.24米,柱高3.42米。无台基,砖砌墙,无斗拱,三架梁。 西茶社 位于姜嫄正、献殿西侧,座西向东。南北13米,东西6.9米。始建年代不详,门窗均已改造,现为清代建筑风格。面阔4间,进深2间。柱径0.24米,柱高3米。土坯墙,无斗拱,三架梁,硬山顶,镂空花卉通脊,施灰色布纹板筒瓦,有勾头滴水。 大帝殿 位于东北角,座北向南。东西9.6米,南北7.5米。始建年代不详,现保持清代风格。山墙屋顶均已改造,面阔3间,进深2间。柱径0.3米,无台基。砖砌墙,无斗拱,三架梁。 东庵 位于中部偏东,座东向西。南北10.1米,东西9.7米。始建年代不详,现在建筑保持清代风格,前后檐均已改造。面阔3间,进深3间。柱径0.34米,柱高2.9米。砖砌墙,前檐柱头和补间有斗拱,均为一斗三升。五架梁,硬山顶,镂空花卉通脊,施灰色布纹板筒瓦,有勾头滴水。 东茶社 位于周公庙姜嫄正、献殿东侧,座东向西。南北13.25米,东西7.2米。始建年代不详,现保持清代建筑风格,门窗已经改造。面阔4间,进深2间。柱径0.24米,柱高3.02米。土坯墙,三架梁,硬山顶,镂空花卉通脊,施灰布板筒瓦,檐部有勾头滴水。 二号彩云楼 位于西侧,座东向西。南北8.45米,东西7.2米。始建年代不详,经过改造,现保持清代建筑风格。面阔3间,进深1间。柱径0.4米,柱高3.4米。砖砌墙,斗拱已毁,三架梁,硬山顶,施灰色布板筒瓦,有勾头滴水。 三号彩云楼 位于西侧,座东向西。南北15.5米,东西7.4米。建筑年代不详,经过改造,现保持清代建筑风格。面阔6间,进深2间。柱径0.34米,柱高3.38米。砖砌墙,斗拱已毁,三架梁,硬山顶,镂空花卉通脊,施灰色布板筒瓦,檐部有勾头滴水。 郊媒殿 位于东北部,座北向南。东西10.05米,南北10米。始建年代不详,现保持清代建筑风格,门窗已改造。面阔3间,进深3间。柱径0.26米,柱高3.14米。砖砌墙,前檐柱头与补间有斗拱,均为一斗三升。七架梁,硬山顶,镂空造花通脊,屋面施灰色布板筒瓦,饰有勾头滴水。传说此殿为柴妃女娲所建。 后稷献殿 位于中轴线偏北部,座北向南。东西10.05米,南北5.05米。创建年代不详,现仍保持清代建筑风格,门窗有改造。面阔3间,进深1间。柱径0.22米,柱高2.95米。台基0.62米。砖砌墙,无斗拱,三架梁,硬山顶,施灰色布板筒瓦,有勾头滴水。 姜嫄献殿 位于稍后部的周公殿之后,姜嫄殿之前,座北向南。东西10.7米,南北7米。据庙内碑文知始建于清代,后有修葺,无前后檐墙。面阔3间,进深1间。柱径0.23米,柱高3.15米。台基高0.4米。砖砌墙,无斗拱,三架梁,硬山顶,镂空花卉通脊,施灰色布板筒瓦,有勾头滴水。 姜嫄殿 为该庙主体建筑之一。位于周公殿之后,处中轴线略偏北部,座北向南。东西18.25米,南北8.3米。创建年代无考,庙内碑文称道光时已有,并有修葺,民国仍有补修,现存为清代风格。面宽5间,进深2间。柱径0.2米,柱高3.05米。台基高0.9米。砖砌墙,前檐有柱头斗拱和补间斗拱,均为一斗三升。三架梁,悬山顶,镂空花卉神兽通脊,施灰色布板筒瓦,有勾头滴水。门窗已改造,彩绘为新作。 召公正殿 位于周公殿西侧,为该庙主要建筑之一。座北向南,东西10.65米,南北11.2米。据庙内碑文记载,此殿始建于明代,以后屡有修葺,前后檐已改造,现存为清代建筑风格。面阔3间,进深4间。柱径0.48米,柱高3.4米。台基高0.93米。砖质墙,前檐有柱头斗拱与补间斗拱,明间补间一朵,次间补间两朵,均为一斗三升,五架梁,硬山顶,琉璃莲花通脊,施灰色布板筒瓦,有勾头滴水。 太公正殿 位于中轴线中心,周公正殿东侧,为周公庙主要建筑之一。殿座北向南,东西10.6米,南北11.8米。据庙内碑文可知,此殿始建于明代,后屡有修葺,现存为清代建筑。面阔3间,进深4间。柱径0.5米,柱高3.4米。台基高0.5米。砖质墙,前檐有柱头斗拱,均为一斗三升。五架梁,悬山顶,花卉雕刻通脊,屋面施板筒瓦,有勾头滴水。明间为四扇格子门,雕花卉,次间为六扇格子窗,前檐彩绘为新作。 周公正殿 位于中轴线中部,为周公庙主体建筑的中心建筑。殿座北向南,东西19.6米,南北10.3米。据庙内碑文可知,始建于唐初,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前后檐墙均经过改造修整。面阔5间,进深4间。柱径0.4米,柱高3.54米。台基高0.75米。砖质墙,前檐有柱头斗拱各一朵,补间斗拱各两朵,均为一斗三升。五架梁,悬山顶,龙凤花卉镂孔通脊。中间有“孔子殿”,两边有麒麟、大象等饰物,屋面施灰色布板筒瓦,有勾头滴水。明次间均为四扇格子门,檐下有彩绘,多有脱落,可辨为花卉人物。 一号彩云楼 位于周公庙西侧,座东向西。南北15.5米,东西7.3米。始建年代不详,曾经过改建,目前大体保持清代建筑风格。面阔6间,进深2间。柱径0.36米,柱高3.42米。无台基,砖质墙,斗拱已毁,三架梁,硬三顶。镂空花卉通脊,施灰色布板筒瓦,有勾头滴水。 庙内的附属文物,主要为5通石碑。 《重修姜嫄圣母正殿碑》 清代记事碑。碑文记述了重修姜嫄圣母殿之经过,内有同治元年(1862)回乱之事。其文18行,满行40字,为张应午撰文,冯辅汉书丹,同治十三年(1874)立石。 《姜嫄圣母布施修理碑》 碑文记载自道光十三年(1833)起修建姜嫄殿楼、阁、亭、路和捐银人及其数额诸事。楷书6行,每行43字,王文德撰书,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立。 《重修卷阿碑》 碑文记述了卷阿周公庙诸多殿堂重修、翻修、增修等事。共12行,行48字,薛成兑撰文,董岐周书丹,民国25年丙子清知月谷旦。碑阴为历年重修、创修、记事和卷阿八景,贡生周之题。现存周公庙碑亭内。 《重修卷阿三清洞碑》 碑文记叙卷阿三清洞的位置,经多年失修与已修葺的周公庙洞不类,后有主持张永郎兴工修葺之事。共12行,行29字,王汝钧撰文,庞壁书,道光八年(1828)九月立。 《重修卷阿周公庙碑》 碑文记叙了周公庙的历史沿革及历代修葺概况。共11行,每行45字,张大耕撰书,清咸丰元年(1851)立。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