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法门寺塔 塔内因埋藏佛骨舍利,故名为“真身宝塔”。法门寺内的《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铭》云:“大圣真身宝塔者,口摩伽王之系孙阿育王之首建也。……或谓华夏之中有五,即扶风得其一也。”又云:“虽灵奇可睹,而载纪莫标。”此文中言塔系春秋末年由印度阿育王役鬼神所建乃是传说,但反映塔的创建年代久远,唐时已无法确定其准确时间的史实。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建四级木塔,地基呈正方形,边长26米,总面积676平方米。结构以木质为主,有4个承重柱,19个回廊柱,系楼阁式,四面有重檐,高拱飞翘,缕花刻纹栏杆。唐塔修造精致,结构严谨。 明隆庆年间,唐木塔崩毁,明万历七年(1579),里民杨万臣、党万良等主持重建砖塔,历时30年,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建成。塔身为八棱椎体,通高13层47米,基座边长26米,高1.8米,大青砖砌制。底层有八卦示向,西北、东北、东南、西南分别嵌有砖刻“乾、艮、巽、坤”4字。正南方塔门上嵌石雕“真身宝塔”四字牌匾,前书:“赐进士出身,户部给事中、陕西按察司签事、前知扶风县事任丘徐三畏重修。”后书:“大明万历七年七月初八日起工”。正东、正北、正西分别嵌有砖雕“浮屠耀日”、“美阳重镇”和“舍利飞霞”牌匾。第一层正南有塔门,门高1.65米,宽1.4米。第十三层无龛洞,其余11层每层八面各开8个佛龛,计88个。每龛各安置或铜或石佛造像1~2尊,安置佛经卷1~3筒(箱)不等,外罩铁丝网保护。每层8个佛龛中,4龛与塔腹仅用单砖墙相隔,余者均为半龛。通龛与半龛隔层相错,佛龛大小随塔体向上缩小而相应变小,位置两两相称对应。塔身第一层高7.65米,面宽6.1米,屋面方椽斗拱,上使筒瓦,飞檐翘角。檐下砖雕二龙戏珠、丹凤朝阳、赤虎豹兽等图案。整个图案别具匠心,设计大方对应,雕工细致,动物形象逼真,生动活泼,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二至八层均有斗拱、栏杆,九层以上青砖拔檐,每层翘角梁下各系风铃1个,全塔96个。梁头各装木雕套兽,塔刹属纯铜浇铸成三大片焊接成葫芦形,上铸阳文“明万历三十七年造”。 清顺治十一年(1654)正月初九日,塔受关中大地震影响,真身宝塔塔体向西南方向倾斜,塔龛内佛像跌落,塔体多处裂痕。民国28年(1939),朱子桥等人募捐修复,塔身加固。 1981年8月24日,因阴雨连天,宝塔坍崩少半边。后经文物部门清理塔体塔基,清出铜(石)佛造像107尊及宋代木版《毗卢大藏》,元版《普宁藏》、《积砂藏》,清代《妙法莲花经》等文物。 198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修复法门寺真身宝塔。1987年4月初,清理宝塔地基时发现地宫,地宫全长23.2米,面积31.84平方米,由斜坡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和后龛七部分组成。漫道台阶全部用青砖铺地,整个台阶和前室撒满“开元通宝”等各式铜钱。地宫用石条砌就,后室天井直通塔心。地宫各室用四道石门相隔,石门悬挂大铁锁。前室安置石雕彩绘“四铺菩萨阿育王塔”。塔体内壁有墨迹画菩提树,四周均浮雕彩绘石门。内置精舍利宝刹,以置佛指舍利。精舍宝刹高耸,三级四门八窗,半拱俱全,雄伟壮观,专家认为此即唐塔的模型。 法门寺真身宝塔1987年由宝鸡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1988年竣工。 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是因明代塔身倒塌,考古工作者清理塔基文物时发现的。千余件唐代珍贵文物的出土,是一重大的发现,震惊学术界,名扬海内外。 地宫出土的金银器品类繁多,品级高,质量精,不少为首次发现。如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单轮十二环纯金小锡杖、纯金六壁观音盝顶宝函、金筐宝钿珍珠纯金宝函、鎏金卧龟莲花朵带环五足银熏炉、鎏金银龟盒、鎏金银茶槽子、银茶罗子、金银丝结笼子、小金钵、小金盘、银方盒等,都是唐皇室为迎奉舍利真身的供品,上有錾文,多为懿宗时期。地宫一通石碑详细记载了地宫的沿革、佛指舍利的尺寸、形状、大小及懿宗、僖宗迎送佛骨的盛况,另一碑石上记有地宫内供奉物品的名称、数量及奉者姓名。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的制作年代明确,器物名称、制作官署、作坊组织及大小、轻重,都非常清楚,为唐代金银器皿的分期断代提供了标准器,是研究唐代政治史、宗教史及金银钿作工艺的珍贵资料。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