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散关又名散关。是关中四大门户之一,又是历史上久负盛名之雄关。散关以“散谷水”而得名,其关在今渭滨区神农乡境内西南大散岭上,散关之名最晚当始于秦代,褒城褒斜道石门有东汉建和二年(148)摩崖刻记:“高祖受命兴于汉中出散入秦建定帝位。”其址历代有所变迁,唐、宋、元各代均在今宝鸡市西南52华里观音堂南2.5华里的大散岭半坡上。《中兴四朝志》日:“大散关属梁泉县”(即今凤县),梁泉始于三国魏治,明代改为凤县。明清时此关改为二里散关,遗址在今川陕公路20公里处,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曾立石碑于此。 散关扼秦蜀之咽喉,守川陕之要地。据《史记》载:“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图关中”。 历史上争夺散关之战有70余次。西汉高祖元年(前206),楚汉相争,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兵出箕谷倒攻散关,遂定三秦。光武帝建武二年(26)延岭自汉中北出散关,大破赤眉。蜀汉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战郝昭。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宋将吴玠、吴璘置兵大散关,布阵和尚原,击败金兀术。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议和,以散关为界,南宋北金。 唐代李商隐《散关遇雪》诗云:“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南宋诗人陆游《书愤》诗曰:“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观长安城图》诗:“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清乔光烈《大散关》诗云:“秦地川原苍莽间,蜀人从此送残山。平时战伐今何在?落日秋风大散关”。散关由于久经战乱,玉石俱焚,关城多次毁于战火,化为灰烬,但遗址尚存。 民国25年(1936)修筑川陕公路时,在现川陕公路19.5公里处(宝成铁路第十一号隧道岭上)的路北悬崖峭壁上,镌刻有“古大散关”4个大字。1982年8月,渭滨区文教局、凤州公务段又在散关岭上的古散关关门遗址东面,立有“古大散关遗址”石碑一块,以志其地。 大散关古遗址现于1992年4月20日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南起秦岭梁,北至二里关。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