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唐太宗昭陵 位于礼泉县昭陵乡九嵕山上,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贞观二十三年八月十八日(649年9月29日)葬。 李世民(599—649),李渊次子。李渊即位后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立为太子,继即帝位。626—649年在位。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二十三年(649)病死。葬昭陵。 昭陵始建于贞观十年(636),始开唐代皇帝“以山为陵”之例,是关中唐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陵墓。陵墓依山势突兀的九嵕山主峰而建,海拔1187.6米。陵园规模巨大,以九嵕山主峰为基点,自北向南,呈扇形展开,地跨今礼泉县昭陵、烟霞、北屯及赵镇等4个乡镇,面积约2万公顷,周回达60公里。陵园内陪葬墓众多,除封土已被夷平无法统计者外,尚存180余座,是中国古代帝陵陵园中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昭陵陵山以北约500米的土梁上,为北司马门和寝殿遗址。遗址南高北低,内有大量唐代砖瓦(有刻文),还有明清时期的祭陵碑。著名的“昭陵六骏”和十四国酋长石像曾置于此。陵山南约800米的皇城村土梁上有一唐代建筑遗址,疑即献殿。殿址长宽约40米,殿内铺地砖及断垣上的壁画痕迹尚存,此处曾出土过高130厘米、底长100厘米、宽65厘米的鸱尾。当年献殿的规模于此可知。陵山西南约1150米的皇坪村有一唐代建筑遗址,疑为下宫。遗址东西237米、南北334米,四周墙基约3.5米。陵山山腰东、西、南三面均凿有窑洞,其中东、西两面各为两组数孔,南面仅一孔。东面8孔为石砌,西面8孔为土洞,南面一孔有封门石,东、南窑中均有壁画遗痕。此外,在陵山东南至西南,还发现当年“缘山傍岩,架栈为楼道”的小石洞和牛鼻形穿孔石遗迹。 昭陵以石刻闻名于世。其北司马门内有唐高宗为“阐扬先帝徽烈”而令匠人琢石雕刻的十四国酋长石像,石像今已不存,仅遗石像座题名7种。现在昭陵博物馆陈列。北司马门内两廊竖有特勒骠、飒露紫等六匹骏马的六块石板浮雕。其中“飒露紫”、“拳毛”两件已于1914年被偷运至美国陈列,其余4件现藏西安碑林。在昭陵陵山以南9公里的赵镇后寨村遗有石狮一对,现已移西安碑林陈列。从其大小形制看,当为昭陵陵园或兆门门狮。 昭陵陪葬墓中,分布于山上者地位较高,如韦贵妃、长乐公主等,墓冢均依山为陵或作覆斗形。山下陪葬墓分布则一般按死者埋葬年代,年代越早,离山越近。其冢形除李勣、李靖二墓作山形外,余均为覆斗形、圆锥形。陪葬墓中有不少从葬和袝葬墓,往往一个家族一个墓地,故葬于昭陵陵园者,远远不止文献所载之数。陪葬墓前当年都有石刻,大多今已损毁。从仅存的一些墓前石刻看,覆斗形墓一般靠墓前有石人一对,再南东列石羊3只,西列石虎3只,再南有石柱一对,再南有石碑一通;山形冢一般冢前有石人一对,再东列石羊3只,西列石虎3只,再南有石碑一通;圆锥形冢前一般为石羊、石虎和石碑。从调查和清理发掘的墓葬看,大多数墓前各有石碑,墓内均有墓志。现已发现陪葬墓碑42通,墓志45合。昭陵博物馆已专辟“昭陵碑林”,以保存和陈列这些石刻。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