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唐高宗与武则天乾陵 位于乾县乾陵乡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高宗葬于光宅元年八月十一日(684年9月25日),武则天葬于神龙二年五月十八日(706年7月2日)。 李治(628—683),字为善,唐太宗第九子,太子承乾被废后,得母舅长孙无忌之助,被选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死后即位。649—683年在位。武则天(624—705),名曌,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太宗时为才人,太宗死后,削发为尼,居感业寺。高宗幸感业寺,见而悦之,复召入宫。不久立为昭仪,进号宸妃。永徽六年(655)为皇后,参与朝政。高宗晚年多病,政事多委托武后处理。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天下谓之“二圣”。高宗死后,武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九月改国号为“周”,加尊号为“圣神皇帝”,是为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女皇帝。684—705年在位执政。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拥立中宗复位。同年十一月武则天死于洛阳,临终遗嘱去皇帝尊号。光宅元年(684)高宗葬于乾陵,神龙二年(706)武后与高宗合葬。乾陵是世界历史上惟一埋葬着一对夫妻、两朝皇帝的陵墓。 乾陵所在的梁山海拔1047.5米,东有豹谷,西有漠谷,山岭有三,北峰乾陵最高,呈圆锥形,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其上各有土阙,俗称“乳峰山(奶头山)”。乾陵以山为阙,气势雄伟,此为唐陵中所仅见。 据《长安志图》记载,乾陵陵园原有内外两重墙垣。经调查勘探,内城城墙、四门、献殿和城墙角遗迹已经发现。内城南北城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2米,西城墙长1438米,墙厚2.4米,陵园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有城门,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青龙门,西为白虎门。四门形制略同,门址均宽约2.7米。朱雀门北一片空地上有残砖、瓦等建筑材料,疑为献殿遗址。 1962年曾经对乾陵进行了试掘,寻出了墓道。墓道长63.1米、宽3.9米,全用石条填砌,从墓道口至墓门共39层石条,各层石条均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白铁,与《新唐书》所谓“乾陵玄阙石门,冶金固隙”的记载相合。据有关资料分析,乾陵是关中18座唐陵中惟一未被盗掘过的陵墓。 乾陵的地面遗物主要是石刻。这些石刻都集中在朱雀门外。从南面第一对土阙起,向北有石柱、飞马、朱雀(鸵鸟)各1对,石马5对,石人10对。四门外各有石卧狮1对,北门外有石马3对。另外,在朱雀门外东西两边分别还有一座丰碑:其东者碑首浮雕九螭下垂,碑侧线刻大龙云纹,因上无一字,故称“无字碑”;其西者俗称“七节碑”,上层作屋顶,下层为碑座,中间五层镌刻武后所撰、中宗所书的颂扬高宗文治武功的碑文,即“述圣记碑”。两碑之北有61个“蕃酋”石像,东31个,西30个,均穿紧袖衣,束宽腰带,足蹬皮靴,身背刻国名、官爵及姓名,衣饰上的异域和少数民族特点十分突出。这些雕像虽然头部均于建国前被毁,但看去体形雄伟,生动有力,显示了盛唐时期高超的雕刻技艺。 据《唐会要》载,乾陵有陪葬墓16座,这些陪葬墓封土基本完好,个别墓前还遗存一些石刻。60年代以来,国家重点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及懿德太子等陪葬墓,并在永泰公主墓地建立了乾陵博物馆,供参观游览。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