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天井岸汉代礼制建筑遗址 位于三原县嵯峨乡天井岸村中。1988年咸阳市文物普查队发现。嗣后配合复查进行了勘测和局部钻探。遗址主体是一巨型盆状圆坑,坑平面呈规则圆形,口径260米、深32米、底径170米。经调查,巨坑四周坑壁均为夹有红色古土壤层的原始黄土堆积,堆积地层岩性结构正常。坑南侧及西侧,发现大量人工堆积土层,其间夹有一些坚硬踏面层,踏面层自人工堆积区通往坑沿,证实此坑确有人工开挖痕迹。经局部钻探,坑底存有厚达7—8米的淤土层,淤层土质纯净,未见文化遗物。淤层底部分布一层厚8—10厘米的坚硬人工踏面,土质驳杂,踏面下即为生土。原坑最大深度可达42米,整个工程土方约150万立方米。坑正北部有一长方形缺口,宽30米、长约80米,中部有一平台,台上发现少量汉代瓦砾。据调查,原坑形状很圆,坑壁下缘有一周台阶,近几十年遭到破坏,台阶多已不存,仅坑底西北部尚存一段台阶,宽约4米。此外,坑北侧80米处曾出土大量汉代绳纹瓦,坑西北200余米处为冲沟边缘,暴露有部分绳纹瓦砾及人工堆积层,坑北1.5公里范围内,另发现5处汉代绳纹瓦砾密集区,一些地段还见盆、罐器物残片及散水石。 《汉书·地理志》云:“谷口,九嵕山在西。有天齐公、五床山、仙人、五帝祠四所。”此坑所在地汉隶谷口县。坑东原分布有一组大型建筑遗址,现存五座呈“十”字形分布的建筑夯台,疑即汉“五帝祠”遗址。坑西嵯峨山(因有五峰,又名五台山、巀薛山)最高峰顶亦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汉代绳纹筒瓦、板瓦残块。疑即汉“五床山祠”遗址。依据坑内深厚的淤积堆积及坑周集水面积较小的关系考虑,其时代绝不会太晚。坑周分布有较单纯的汉代建筑遗址,同时东与汉“五帝祠”相依,西与汉“五床山祠”相望,加之该坑与汉长陵、汉长安城及子午谷口等南北联为一线,故推测其为汉“天齐公祠”的主体建筑,“天井”疑即“天齐”之讹。“天齐”者,依史家解释,指天之中央,或如“天之腹齐(脐)也。”天井岸礼制建筑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