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四道宫院南北长51米,东西宽70米,面积3570平方米。东西围墙中部各有一门,南有一门与第三道宫院相通。 第五道宫院是五道宫院中面积最大的一处。南北长65米,东西宽86米,面积5590平方米。院内正中偏北及其前方两侧,各有一座建筑。呈品字形排列,大小相等。院内南部有两座建筑,长35.85米,宽7.5米,面积269平方米。两建筑间有一通道,与第四道宫院相通。 其内出土凹字形三角纹瓦、绳纹板瓦、绳纹夹抹光带筒瓦、素面半瓦当及粗绳纹的厚瓦片等遗物看,该遗址的沿用时代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宫南向而庙居左,则庙在寝东也”(李如圭《仪礼·释宫》)。该遗址当是寝宫所在。 其它建筑 在雍城遗址范围内,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遗址20余处,分布点有一定规律,面积多在四、五千平方米左右,均程度不同遭到破坏,仅有暴露于地面的瓦片等遗物。其中位于铁丰、高王寺一带的建筑遗址经初步发掘,因靠近县城、公路,故破坏严重,残存遗址面积约4平方米,显露在断崖上的夯土基高1.4米左右,地面堆积瓦片很多。经过发掘的6000多平方米遗址在县棉织厂之南,获得夯土墙基、建筑基址等遗迹资料和大量的瓦等建筑遗物。 凌阴 位于石家营乡姚家岗高地西部。遗址为一平面近似方形的夯基,其四边夯筑东西长16.5米,南北宽17.1米的土墙一周。其中部为东西长10米,南北宽11.4米的长方形窖穴,其内四壁呈斜坡状,窖壁内上部夯筑,下部生土,窖壁的坡底,夯筑一周宽0.7~0.8米的二层台,通高0.32米,二层台范围内东西长6.4米,南北宽7.35米的底窖,铺有与二层台同高的砂质片岩一层,这一平面为窖穴使用时的实际窖底面,方形窖穴四周是回廊。西回廊正中有一通道,呈等腰梯形,通道由东向西平行的槽门五道。靠近窖穴的第一、第二号槽门均有槽底,槽门亦呈腹梯形,以便插合和提取木板,通道与回廊上最大的缺口相通。在第二槽门之西的通道底部,设有水道一条,经钻探与姚家岗西南部的白鸡河相通,水道东高西低,是窖内的排水设施。水道底部与铺有片岩的地面大体在同一水平上。 这种在宫殿附近的大型窖穴,应为宫殿内的储藏设备,其本身设有防潮设施。可见被储藏之物无需防潮,为储冰之凌阴。其容积190立方米,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卫生用冰的实物例证。佐证了《诗经·国风·七月》中所载的:“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街市 经雍城考古队考古钻探得知,城垣内有南北向四条大街,东西向的四条大街共有三道城门。街面宽8~10米,平行两街之间的距离为400~800米。马家庄、姚家岗等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址和其它建筑遗址,均分布在街道之间。 城市总体布局与《周礼》记载的“前朝后市”完全吻合。八条街道遗址平直宽阔,南北东西相交呈“井”字形分布,布局清晰,建筑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显示了这座2500年前的历史名城的严整、博大、恢宏。 市场遗址位于北城墙之南,中心偏东300米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160米,东西长180米,面积28800平方米。周围是厚1.5~2米的夯土围墙基址,四面墙的中部各有一座“市”门。已发掘的西门,南北长21米、东西宽14米,建筑平面呈凹字形,门入口处有大型空心砖踏步。门上有四坡式大屋顶建筑。围墙内是封闭式的露天市场。从出土文物判断,此市场沿用时间为战国时期,曾有咸阳等处器物长途运入市内销售。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