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周历王、周宣王、周幽王时(前781年以前),西戎势力发展,深入关中,威胁周室,屡起战争。“周避犬戎难,东迁都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而有其地,与誓,封爵之。”从此,秦始有封地,为诸侯国。 秦襄公八年(前770)起,秦与戎、狄战斗不息。初,秦败。襄公十二年(前766)再起兵伐戎、狄,获得“岐地”。襄公殁后,秦人退回“西陲”故居。 秦文公三年(前763),率乘七百“东猎”,以年时借猎迁徙,中途与戎、狄浴血奋战,四年(前762),秦获“千渭之会”,(今眉县东北15华里处),从此定居周人故地关中。 秦占领“千渭之会”后,在此筑城。文公十六年(前750),率兵击戎,戎败走,秦国控制了岐西地域。五十年(前715),文公卒,宁公(宪公)继位,秦由“千渭之会”迁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镇),灭毫,占其都邑——荡社(今西安市西北,三原、兴平之界)控制了关中西域,营建“平阳宫”(今宝鸡县阳平镇西太公庙)。 秦德公元年(前677),始徙都于雍(今凤翔)。此后,凤翔为秦都。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称霸,自此,到孝公图强,为始皇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 城垣 距今约2600~2200(前677~前383)之间,位置在今县城以南,西古城村以东,南古城村以北,塔寺河以西的广阔平原上,东西3300米,南北3200米,总面积1056万平方米。相当于今西安市城内总面积。 现据考证,供市区用水的白鸡河穿城而过,雍水绕城东南,凤凰泉临城北,西有人工城壕,城市内宫殿林立,楼阁鳞次栉比,宏伟壮观。史载戎族使者由余面对秦都建筑及仓廪积蓄惊叹:“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 宗庙——马家庄春秋(秦)一号建筑遗址 整个建筑座北向南,四围城垣环绕,可以分为北部居中的祖庙,东部的昭庙,西部的穆庙,南部的门塾以及中庭五部分。 祖庙座北向南,平面视呈凹字形,西侧向前突出。面阔20.8米,进深13.9米。凹字形上部正中,即为前庙堂,其后之长方形居处即为后寝室;朝、寝两旁系东西夹室;朝寝之后半部,设三门,有三室,称“北三室”。 朝堂平面呈长方形,无檐墙,中部有两个高出地面的夯土台,系置双楹之夯土基础。寝室系封闭式长方形,东北角有一灶坑。东西夹室呈曲尺形。均有门通向朝堂。北三室在朝、寝和东西夹室之北部,有三门。 祖庙建筑四周有回廊,回廊之外有散水环绕,河卵石铺成,内高外低、稍有倾斜。 祖庙以北有一亭台式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四周无檐墙,四角均有两个角柱,亭台四周环散水。 昭庙座东向西,平面布局与祖庙、朝寝建筑相似。只是朝堂东部的南边、北边与南北两夹室相通,无墙相隔。 穆庙座西朝东,但破坏严重,仅残留东南角部分看,应和昭庙相对称。 门塾位于南部,由东半塾、东内塾、门道,西半塾、西内塾五部分组成。门道南端有门限凹槽一道。 中庭为一中间凹下、四周稍高的空场,东西长30米,南北宽34.5米。 在中庭和祖庙两夹室内发现各类祭祀坑181个,其中牛坑86个,羊坑55个,牛羊同坑1个,人坑8个,人羊同坑1个,空坑28个,车坑2个,牛羊有全牲祭祀、无头祭祀和切碎祭祀三种。为多次祭祀的见证。两夹室和其它建筑内的祭祀坑,均打破建筑地面,应该是建筑废弃后奉行的祭祀。 寝宫——马家庄三号建筑遗址 遗址临近凤虢公路,东距宗庙遗址约500米,西距姚家岗春秋战国秦宫殿遗址约600米。 遗址方向北偏东28米,长326.5米,北端宽86米,南端宽59.5米,面积21894平方米。平面布局规整,四周有围墙,可分为五进宫院、五进门庭。 第一道宫院位于遗址南部,长52米,宽59.5米,面积3068平方米。 第二道宫院长49.5米,北端宽60.5米,南端宽59.5米,面积2970平方米。西端正中有一门,南墙正中一门与第一道宫院相通。院内中部偏北西侧各有一座建筑,南北长16米,东西宽12.5米,面积200平方米。 第三道宫院,长85.5米,北端宽60.5米,面积5074平方米。东西围墙平均宽2米,北端各有一门,平均宽4米,距北墙16米。东门正东前似有一屏,东墙南端和西墙南端各有一门。正中有一门与第二道宫院相通。宫院中央有一建筑,北长32.5米,南长34.5米;东宽17.2米,西宽17.7米,面积约586平方米。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