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旧县城 汉代以前的县城在今旧城北约二华里处。今城修建于隋大业十年(614)。以后屡毁屡修。仅清康熙到光绪年间,户县城先后就修过9次。从修城历史看,其目的:一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时依城据守,二为统治者依城拒抗农民起义军。如明末崇祯年间,知县张宗孟修户县城,便是为了抗拒李自成农民起义军。 据明崇祯年间知县张崇孟所修《户县志》、清乾隆年间孙景烈所修《户县新志》和民国二十二年吴继祖等所修《重修户县志》记载,明清及民国时期县城内所驻单位有: 明代 一、公署:察院在西门内;按察司,在城内东边;布政司,在县衙内;府署,在县衙前西北向;县衙,大门为钟鼓楼,正堂五楹。门内东为迎宾馆,又北为明道先生手植双槐,再北为收粮厅,厅北为土地祠,正堂之东转而北有仓厫10间,仓之南为吏、户、礼三房,房后为公廨,堂西为兵、刑、工三房,房之南为典史宅门,宅南为犴狴(牢狱),主簿宅在大堂西,正堂北为思补堂,知县宅在思补堂北,典史宅在主簿宅南。 二、庙祀、学宫,在县署西;启圣祠,在文庙大成殿正东;程明道先生祠、名宦祠、乡贤祠俱在文昌阁东。 三、杂署:阴阳学,在县衙北;医学,在县西街南向;城隍庙在北街;关王庙,在县城西门内。 清代 县署,在城内东街门南向,原为县衙所在地;儒学,在文庙后边;明道书院,在西街南向,北抵仓道巷,右为节义祠,左为常平仓;义学,在城内无定所;公馆,在县署西向;驻防营,在县署东向;医学,在钟楼西;养济院,在东门以南城下;文庙,在东街县署西;城隍庙,在北街;关帝庙在西街南向。 民国时期(民国二十二年前) 县政府,在东街南向;县党部,先在明伦堂,后移住北街歇业之当铺内;公安局,在县政府大堂东侧;保卫总团,民国二十年(1931)成立, (二十年前为清乡总局)住县政府大堂偏西关帝庙内;教育局,民国十五年(1926)由劝学所改组,住文庙后边;建设局,在县政府大门内东侧;财政局,在县政府文庙明伦堂及崇圣祠旧址;整理粮赋局,在县政府大门内西北向;商务会,民国三年(1914)成立,初无定址,后于北街建房始有常驻地;赈务会,在城隍庙北偏道院内。 户县旧城,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历经沧桑,解放时城区面积仅有0.7平方公里,人口8,190人(非农业人口1,626人),没有一家现代工厂。解放以后它才获得了新生。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