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一节 体育设施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韩城县续志》载:“演武场,在城西南,临河”。演武场为检阅军队、选拔武功人才的场所,也是官方练武的场所。 民国16年(1927)后相继建立中学1所、小学3所,各校均有操场和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县城内有大操场1处,供集会和体育竞赛使用。民国28年(1939)又在城南澽水之滨修筑大操场1处,供体育竞赛使用。建国后,体育运动逐步发展,体育设施不断增多。据1950年统计,全县中学、师范和12个完小共有篮球场40个,排球场18个。1958年全县农村有篮球场215个,单杠16副,双杠24副,乒乓球案52副,羽毛球场34个。1965年县体委与县工会在县城内广场北端修建韩城第一个简易灯光球场,面积400平方米,设东、西两个看台,可容纳观众2000余人。随后韩城矿务局、下峪口煤矿、桑树坪煤矿、韩城电厂也先后修建了灯光球场。1976年龙亭公社西范家庄村修建的全县第一个农村灯光球场,可容纳观众千余人。1985年农民韦中民、王稳善自筹资金在薛曲村东修建两个旱冰场。退休职工周笃生(本市历届象棋冠军)在城内隍庙巷办起棋社1处。1986年7月市体委在新城区新址开工修建灯光球场1座,1987年5月竣工,面积2878平方米,设看台18个,可容纳观众6000余人。1988年11月动工修建游泳池1座,面积1250平方米(50米×25米),10个泳道,投资30万元,次年5月建成。1989年末市属机关、事企业单位共有灯光球场2个,篮球场60个,羽毛球场105个,排球场13个;中央、省、地、市属厂矿共有灯光球场7个,篮球场78个,排球场13个,游泳池4个(韩城电厂、下峪口煤矿、矿务局、韩城市体委各1个),旱冰场3个。全市中、小学校47所,共有田径场地30个,篮球场90个,排球场60个,足球场7个,联合体育器械17副。此外,还有乒乓球台、体操跳箱、山羊、单杠、双杠等设施。农村简易篮球场约200个。 第二节 传统体育 武术 是民间传统的习武健身活动,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其武力又以武功取士,开武科,从而促进了武术的开展。据清康熙《韩城县续志》载,自明穆宗隆庆时(1567~1572)至崇祯十五年(1642),韩城中武举者共5人。又据各志载,清朝韩城中武举者167人,中武进士者19人。民国初期民间有红枪会、硬斗等组织,人数众多,其成员苦练拳术,习用刀、枪等各种器械。当时流传着一首儿歌:“嗒嗒第、嗒嗒第(模拟军号声),粮子(指当兵的)害怕红枪会。”建国后武术受到党和政府重视。50年代每年重大节日都邀请武术队表演,乔纯山组织的武术队深受群众欢迎,并多次受到县政府奖励。1957年县武术代表队出席陕西省在咸阳举办的武术竞赛,队员王秀云被选入省集训队,多次参加全国性竞赛。1959年县武术协会成立,王景元、乔明山、孙明斋等7人被选为委员。1980年武术被编入学校体育教材,全市中、小学生普遍进行武术基本功训练。在城镇和工矿区,不少中、老年人学习太极拳、太极剑及六合功、鹤翔庄等拳术与气功项目,以增强体质。 游泳 本市东临黄河,境内有澽水、芝水等多条小河,而各村几乎都有涝池。夏天许多青少年喜爱在河中和涝池中游泳,而靠黄河各村群众常需泅渡黄河到老滩、夹滩种田,因此会游泳者较多。解放后,由于水利事业发展,本市修建了不少水库、陂塘,尤其近年市体委和矿务局修建了游泳池,游泳活动开展起来。 荡秋千 每年清明节前后,农村普遍扶起秋千,有单秋千、双秋千、对秋千,高低不同,最高的有10多米。农民家中有的在树枝或房梁上扶起小秋千供儿童玩乐。谚语云::“荡秋千,荡秋千,离地三尺活神仙。荡一荡,百病消,鞦一鞦,无忧愁。” 放风筝 清明期间春光明媚,风和日暖,青少年喜爱在村边田野放风筝,有蝴蝶风筝、八卦图风筝,还有长达数丈的蜈蚣风筝,形式多样,五彩缤纷,迎风飘荡,令人陶醉。 象棋 为城乡群众所喜爱。茶余酒后农事间歇或雨天农闲,摆开棋盘,两人对弈,围观者点步助阵,十分热闹。 栽方 类似围棋,二人对弈,弈时平地画出棋盘,随手拣拾土块、草梗为棋子,简便易行,深得民众喜爱。与栽方相近的有“狼吃娃”、“五马加当”、“麻雀跳井”、“顶人”等等。 此外跳绳、跳皮筋、踢毽子、跳房、顶腿等适于青少年的活动项目,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第三节 学校体育 民国时期,县立中学及三所高小均有体育课,进行球类、田径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学校对体育均十分重视。1956年在中、小学学生中实行劳卫制。1957年本县中学生参加劳卫制锻炼的1924人,合格者602人。1958年在小学中合格者1064人。1963年成立业余青少年体操学校,附设在陈家巷小学内,招收学生50名,专门培养体操运动员。在1964年渭南地区运动会上,本县获体操总分第一名,12岁的王莲芳获自由体操、平衡木第二名。“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课处于被取消状态。1979年各校恢复体育课。4月业余体育学校成立,附设在城关中学,设教练3人,每年招生15名,学制3年。同年中小学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红旗中学达标者420人,学巷小学达标者320人。1986年红旗中学达标者600人。学巷小学达标者494人。1987年红旗中学体育教师孙建生被国家体委评为传统布局学校先进教练员。1988年在开展体育锻炼达标活动中,高中达标率为50%,初中为62%,小学为50%。1989年红旗中学、城关中学、学巷小学被渭南地区体委命名为体育先进学校。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