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一节 名医与医疗机构 中医为祖国传统医学,民间疾病多靠中医治疗。韩城历代有不少名医。房寅,宋人,后人建法王庙祀之。吴全斌,清康熙时人,人称“吴半仙”。吴密,清道光时人。王涌源,清人,专治伤寒。薛士显,清人,著有《燮理堂集》等医书14种。卫树森,清人,主治妇科病。民国时期,吉子介擅治伤寒。郭景仪、薛化南、均长于内科。李云亭,专长中医正骨。师荆茂,擅长中医外科。 民国16年(1927)前后西医大夫师志杰(甘肃临洮人)来韩行医,并在县城北街开设志杰诊所,分内、外两科,运用西医西药为群众治病,深受欢迎。这是韩城历史上第一位西医大夫和第一个西医诊疗机构。师志杰于民国25年(1936)遭国民党驻军逮捕,诊所停业。民国18年(1929)县长谷朝宾倡仪兴办平民医院并发布募捐启事,民国19年(1930)平民医院成立,设中、西医两科,院长张九畴,这是韩城历史上第一所医院。民国20年(1931)改名为民众医院。后因经费困难而停办。民国26年(1937),西医薛韩康在城内北街设韩康诊所。同年,县商会会长孙季善向县长王文光建议设卫生院,后经陕西省卫生处批准,韩城卫生院于9月成立。编制15人,院长张焕垣,有医师、助产士、护士长、卫生稽查员各1人,护士6人,院内设办公室、内科室、外科室、药房、手术室、挂号室等,有病床20张,日门诊病人百余人。民国27年(1938)刘子珍在城内西街开设同仁诊所。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于民国27年(1938)1月来华,历经险阻,于3月7日经禹门口渡河进入韩城。白求恩在禹门口即给许多伤员上药。3月10日到达县城,住北关东北角隆兴旅社内。在暂留韩城期间,“给许多伤员治病,同时给许多患病的老百姓治病。所治的病有肺结核,有卵巢炎,有胃溃疡,什么病都有”。3月19日乘卡车前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民国28(1939)县训所举办农村卫生人员训练班,每乡2人。次年,西医张宜民在城内南街开设兴国诊所。 抗日战争期间驻韩军队医院很多。90军有军医处(驻薛曲村)、两个师级医院(分驻西庄镇、西原村)、第四收容医院(驻城隍庙内)。第二战区有军医处(驻南苏村)、15兵站医院(先驻富村后迁城隍庙内)。解放战争时期,民国36年(1947)3~7月,国民党第一军军医处曾驻韩城(驻城内箔子巷)。韩城解放前后,解放军第一野战军野战医院也曾驻韩城。 1947年10月12日韩城县第一次解放,地下党组织委派程子秩接收韩城卫生院所有药械并全部交给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人民政府组织10多名医务人员为游击队伤员治病,并责成西庄镇天顺兴商号用法币2000万元购药交给游击队使用。1948年3月韩城第二次解放,人民政府委派程子秩、刘丙文负责筹建医院,资金为10捆棉花。 市人民医院 前身是韩城县人民卫生院。1951年卫生院增加资金(小麦50石),工作人员增至31人,门诊设小科室,住院部设病床8张。1952年设行政、医疗、防疫三股,门诊设内科、外科、妇科、调剂室、化验室、手术室等,日门诊100人次,年门诊量2万人次,住院278人次,出诊2307人次。下辖芝川、井溢、王峰三个卫生所。1953年增设注射室、护办室。1954年工作人员增至45人,病床增至20张。1955年增设透视、电针室和中医正骨科。1958年改称韩城县人民医院。1970年工作人员增至85人,病床增至100张。1980年工作人员增至176名,病床增至132张。1984年7月间,内、儿、传染科迁入新城区新址。1986年9月,外、妇、骨科相继迁入新址,老城区仅留分院门诊部。医院新址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平方米,总投资164万元。1989年末,院内职能科室有院长办公室、总务科、财务科、人劳科、基建科、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中医科、传染科、急诊科、老干病区;医技科室有放射科、检验科、制剂科、功能科、供应科;门诊部设五官科、理疗、脑电室、心脑电室、心电图室、B超室、按摩室。住院部设病床242张。全院共有工作人员245名。全年门诊5.2万人次,急疹4077人次,抢救危重病人425人,抢救成功率86.7%,住院人数4686人,治愈率76.6%,好转率15.7%,未愈率7.14%,死亡率0.66%,病床周转22.9次,病床使用率99.7%。平均住院日12.7天。 市中医医院 原县卫生院在1956~1959年吸收老中医郭景仪、吉子介、李云亭、田仁清参加工作,建立中医科室,总结中医经验,培养中医学徒。1984年8月20日中医院正式成立。院址先在箔子巷口北边,1987年迁至隍庙巷5号原人民医院旧址,占地8亩。1989年10月建筑面积为1700平方米的住院楼开工兴建,年未院内设办公室、总务科、财务科、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科室有内儿科、外科、骨伤科、妇产科、痔瘘科、针灸科、药剂科、五官科、按摩室;功能科室有检验科、放射科、心电超声室、脑电胃镜室。住院部设病床45张,年门诊量1万多人次,住院407人。全院共有工作人员64人(干部39人,工人25人)。 矿务局总医院 该院是韩城矿区的综合性职工医院。1970年5月成立,名为韩城煤矿建设指挥部医院,驻地在西庄镇杨村,8月移住高神殿,有医护人员50余名,设有内、外、儿、妇、手术、检验、药剂、x光等科室,病床50张。1973年迁到姚庄西寨子下新址。1974年改称韩城矿务局医院。设骨科病床60张,大外科病床100张。1974年治疗创伤343人次(内工业创伤181人次)。1984年改称韩城矿务局总医院。1986年治疗创伤607人次(内工业创伤260人次)。1989年末院内设院长办公室、医务科、劳动人事科、财务科、总务科、保卫科、医务科;临床科室有外科(骨外、胸外、普外)、内科(呼吸病区、血液消化病区)、妇科、儿科、五官科、传染科、中医科、手术麻醉科、门诊部;医技科室有检验科、放射科、药剂科、功能科(B型超声诊断仪、病理科、心电图、脑电图、纤维光束胃镜、激光、理疗科)。全院共有工作人员350名,开设病床268张,全年入院人数3501名,诊疗3.5万人次。治愈率82.85%,平均病床周转率13.98次,平均病床工作日286.83日。 矿务局第二医院 前身为1970年成立的桑树坪煤矿卫生所,1980年改名为矿务局第二医院,归桑树坪煤矿代管。1985年8月正式划归桑树坪矿领导。该院是一所综合性煤矿职工医院,承担桑树坪矿区职工、家属和附近居民防病治病任务。1989年末全院有职工224人,开设病床125张,全年入院人数2514名,门诊5.3万人次。院内设院长办公室、财务科、医务科、门诊办公室;业务科室有外科、内科、小儿科、妇产科、中医科、五官科、急诊室、放射科、理疗科、心电图室、检验科、药剂室。 地段医院和乡镇卫生院 1951年7月至1952年10月,县卫生院先后设一区(芝川)、六区(井溢村)、七区(王峰)三个卫生所。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各公社成立卫生院,芝川、西庄、王峰三公社卫生院即在上述三个卫生所基础上建立。1973年将芝川、西庄、王峰三个公社卫生院改为地段医院,同时又成立了东泽、清水两个地段医院,当年又将清水地段医院与乔子玄公社卫生院合并成立乔子玄地段医院。1982年撤销东泽地段医院。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原公社卫生院随之也改为乡、镇卫生院,同时将城郊卫生院改为城郊地段医院。1989年底全市共有地段医院6所,工作人员164名,内有卫生技术人员150名。乡镇卫生院13所,工作人员112人,其中卫技人员93名。 联合诊所 1952年10月根据“自愿结合、独立核算”的原则,成立了四个联合诊所:第一(上官庄)联诊所、第二(薛峰)联诊所、第三(龙亭)联诊所、第四(昝村)联诊所。1955年成立第五(城区)联合诊所及西原、上庄、灵官庙、范家庄、嵬东、乔子玄、新农、桃李、西王、清水、五星联合诊所。1963年又成立了城关、彭村、土门口、高神殿、颜家沟、杨村、王村、楼子河、下峪口、南英、西赵、驾道坪、迪庄、坡底、解家村、大池埝、上窑头、街子、门子底共19个联合诊所。 大队合作医疗站 1969年春,根据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办大队合作医疗站的经验,韩城县在燎原公社(今薛峰乡)燎原大队试点后,推广燎原大队建立合作医疗站的经验,将原来的联合诊所、卫生所改为合作医疗站。在站工作人员称“赤脚医生”。至1973年全县267个大队全部建立了合作医疗站,共有“赤脚医生”711人。1980年县卫生局给450名赤脚医生颁发了赤脚医生证书。1981年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合作医疗站大部分由赤脚医生个人承包,少部分维持原状。 村卫生所 1984年11月合作医疗站改称村卫生所,赤脚医生改称乡村医生或卫生员。1986年有村卫生所272个,有经过渭南地区考试合格并发给证书的乡村医生324人,其中中医124人,西医142人,妇幼58人,中西药调剂30人。1989年底全市共有村卫生所267个,乡村医生371人,卫生员265人,个体医生186人。此外还有一技之长的医生56人。 抢救林皋村食物中毒医疗队 1961年农历正月初二日,林皋村公共食堂炊事员误将砒霜当作硷面熬制稀饭,造成300余名社员中毒。县医院闻讯后立即派出20余人组成的医疗队前往抢救,经月余救治,除3人死亡外,其余全部获救。 治疗“四病”(浮肿、子宫脱垂、闭经、小儿营养不良)医疗队 1961年上半年,全县(含合阳)发现浮肿病患者5665人,妇女子宫脱垂953人,闭经767人,小儿营养不良471人,急需给予治疗。由各医疗部门抽调医务人员739人,组成11个医疗大队,分赴各社、队治疗。经过半年治疗,病人全部恢复健康。 省卫生厅驻芝川医疗队 1974年2年,省卫生厅医疗队到达芝川,队长王玲。驻期一年,计门诊治病2.5万人次,设家庭病床150张,收治病人500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25人次,耳针治病1.2万人次。此外还协助芝川、芝阳、嵬东、板桥公社培训乡村医生并作梅毒普查(查出隐性患者79名,经采用油剂青霉素治疗,治愈33人,好转46人)。 薛峰水库医疗队 1975~1978年薛峰水库工地经常有民工万余人,县卫生局组织医疗队长驻工地。 手术根治地甲病医疗队 全队23人,队长张志斌,副队长尹堂锡、马欣,于1976年10月至1978年8月在乔子玄、薛峰等公社共作地甲病手术407例,妇女“两病”(子宫脱垂、尿瘘)手术156例。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