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莲湖区化觉巷清真寺位于西安城内鼓楼西北隅化觉巷内,通称清真大寺。据寺内现存唐天宝元年(742)赐进士及第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王鉷所撰《创建清真寺碑记》记载,唐天宝元年三月,天宝陛下“命工部督工官罗天爵董理匠役,创建其寺”,名清真寺。另据寺藏碑等记载,自宋至清,敕建、民修多次。一、宋靖康二年(1127)四月,差指挥佥事阿讨刺督工重修;二、元延祐二年(1315)三月,复差平章政事赛典赤督工重修;三、元至正二年(1342)四月,马虎仙自备资财重修;四、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三月十四日,咸阳王赛典赤七代孙赛哈智奉圣旨于“陕西承宣布政司西安府长安县子午巷”(今化觉巷)盖造礼拜寺;五、明建文元年(1399)尚书铁铉督工修理;六、明景泰五年(1454)重修;七、明成化二年(1466)四月,长安人马斌督工重修。明成化十八年(1482)八月,奏请改寺名为“敕赐清修寺”;八、明嘉靖元年(1522)四月,“督工人马清与本寺掌教马宗玺”等大启栋宇;九、清乾隆三十年(1765)募资重修。后又多次募资民修。 该寺占地12300多平方米,是西安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真寺。寺院呈东西向长方形,周围砌青砖墙,全寺沿东西向中轴线前后分四进院落,殿、楼、厅、堂180余间,每进置墙相隔,前后贯通。 一进院内,古建木质牌楼耸立在东围墙的砖雕大照壁对面,翼角飞檐,斗拱层叠,楼顶琉璃制作。院的西端是一座面宽五大间的硬山造建筑,名五间楼,中置双扇红色棋盘大门三合。二进院内,中央竖立有三间四柱石牌坊一座,中楣镌“天监在兹”,两侧坊楣刻“钦冀昭事”和“虔诚省礼”。东西有踏道,西面踏道南北两侧各竖立冲天雕龙碑两座,一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敕赐重修清修寺碑”,文为冯从吾撰,碑阴镌刻宋米芾手书“道法参天地”;一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敕修清真寺碑”,碑阴镌刻明天启年间(1621~1627)礼部侍郎董其昌手书“敕赐礼拜寺”。三进院内,中央建有二层三檐八角攒顶“省心楼”。楼南北两侧各有厢房15间,南侧正中5间为接待室,北侧正中5间为讲经堂,院西置隔墙,设门楼3座,名曰“连三门”。四进院内,院心建“凤凰亭”一座,中央亭呈六角形,飞檐尖顶,形若凤头,两侧亭呈三角形,左右翘翼,三亭相连,形似凤凰展翅。沿凤凰亭西面石阶拾级而上,便登上“十门二空亮月台”。台上有面宽7间,进深9间的礼拜殿,面积1300平方米,可容千余人礼拜。殿内天棚藻井彩画600余幅,构图各异。板壁雕画,蔓草花纹中套刻《古兰经》文。建国后,政府多次拨款修葺,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外游客参观的主要景点。
另据近代学者考证,该寺现址系唐时官署衙内聚集之地(见《地理学报》1958年第4期黄盛璋《西安市城市发展中的给水问题以及今后水源利用与开发》),不可能建寺于此。大学习巷清真寺藏明嘉靖二年(1523)刘序所撰《重修清净寺记》(郑和碑)碑载:“赵宋时建清修寺于陕西鼓楼西北偶”;寺藏明永乐三年(1405)所立《敕谕碑》载:此寺与南京应天府三山街铜作坊的礼拜寺同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奉旨所建;寺现存建筑多系明、清款式,无唐代遗迹可见;自唐天宝建寺至宋靖康二年重修,历经39个皇帝,相距385年,竟无修葺记载。唐天宝年建寺说,尚待进一步考证。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