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元延佑七年(1320),邑人李之敬出资五万贯,在县城西北隅即书院门街北端,建学古书院。首聘泾阳县程瑁为主讲。程精研典籍,继承了汉儒的朴实学风,有名当时,人称悦古先生。初设即有就学者百余人。后来先后来学古讲学的有白慎独、张宏、胡贲诸儒,皆时之名士,元至正十八年(1358)停办,后改建为三官庙,以祭神灵。明弘治元年(1488),王恕(本县北城人,时任吏部尚书)力主重建书院,得到地方官娄廉(陕西按察使)、徐政(西安知府)的支持,于是拆除神像,修补书院堂舍,并扩建讲堂计大庭五间,题:“传心”,旁筑读书室18间,后居室12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张象魏又劝捐建书斋10间,并将沿河(清河)官地房租拨为书院经费。邑人刘绍攽在“邑侯张公修复学古书院记”一文中赞日:“一旦新学舍,增禀饩(主讲工资二百两,正课月雍即助学金二十四铢。附课半之,官课前茅奖即奖学金十二铢),雍雍济济。是西京庠序之盛,不图兹复见之”。 清道光初年,长安李撰主持书院。李在当时为关学硕儒,又经督学岳崧支持,首捐千金,图书设备更加充实,学古书院一跃而为陕甘两省士人肄业的有名学府。同治七年(1868)三原贺复斋任书院主讲,扩建藏书阁,采购书籍七百余卷充实书阁。 民国4年(1915),学古书院改为三原高等小学堂。民国8年(1919),小学堂迁走,于右任创办的渭北中学迁入。 从王兖为学古书院所作《学古歌》可以看出该书院的办学宗旨和学习方法。歌日:“读书毋责取糟粕,博约二事宜兼举。立德立功并立言,三者不朽德为主。以德立功乃有功,无德之言言无取。有德即乏功与言,亦自昭昭垂千古。古人学古惟明道,今人视之为迂腐。古人学古立大节,今人学古图华膴(音wú,华衣美食,高官厚禄),诚意正心为之本,文章功业为之辅,处(不任官职)则学为君子儒,性中良贵荣圭祖(指学成居乡行义,为人所仰,比之高官更为光荣),出(任官职)则尽瘁于王庭,表表朝绅立当宁”。明确指出书院所要培育的人才是“君子儒”;在学习上提出“博约”二字为宗旨,就是要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辨疑摘疵,达到学有所得,修身力行。 学古书院遗址在今山西街西端,系元延祐七年(1320)邑人李之敬筹资五万贯创建,为省内建立最早的古书院之一。 民国4年(1915),书院改为三原县高等小学堂。民国8年(1919),小学迁走,渭北中学迁入;以后更名省立第三中学,三原中学(今南郊中学前身)。建国后,1954年三原中学迁至南郊,书院旧址先后为咸阳教师进修学校、咸阳卫生学校使用。现存留门厅、五间厅讲书堂等遗址。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