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西岳庙 位于县城东北,距华山峪口7.5公里。始建于西汉武帝元光年间(前134—前129),庙址在华山脚下的黄甫峪口,名“集灵宫”。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迁到今址,称“西岳庙”,唐、宋、金、元时曾称“西岳金天王庙”。1988年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本志《文物篇》。 云台观 历史上颇负盛名的道教活动场所。冯从吾记:“北周武帝时,道士焦道广居云台峰避粒餐霞,武帝来谒山庭临轩问道,因于谷口置云台观。” 宋时云台观极盛,占地50亩,隐士陈抟在此居住。元代观内建筑毁于火患。明成化、万历年,都各有不同程度的修复。清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姚远在此设立云台书院, 民国时期改设私立云台初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为华山中学。 观内极盛时期的古建筑有:三清殿、玉皇殿、焦仙洞、希夷亭、文昌阁、朱公祠等,今不复存。现仅存观门前云门池。 仙宫现 在玉泉院东,始建于唐代,是唐金仙公主修行之所。现俗称“仙姑观”。观内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两间。1981年华山管理处曾修整,1982年秋,山体滑坡,东殿毁。 五里关 在入峪5里处,又称“第一关”。西依绝崖,东临深涧,前人于此垒石筑城,据险设关,避兵灾匪祸辄以守之。现存关墙为光绪戊申年(1908)华阴知县崔肇琳重修。 紫云宫 在青柯坪西,又称“西道院”。有前殿3间,后殿两间。 九天宫 在青柯坪东,又称“东道院”。宫内供九天玄女。院内楼阁相通,清静幽雅。1983年修葺一新。 金锁关 通向华山三座主峰口的要道。又名“通天门”。杜甫诗“箭栝通天有一门”即指此。原建筑年久失修,仅存残迹。1985年新筑关门。 南天门 位于南峰。自避诏崖东走雷神洞,一石坊为“南天门”。今存前后殿,可通聚仙坪、长空栈道。 金天宫 位于南峰,供奉白帝之处,故亦称“白帝祠”。白帝即少昊,唐玄宗封其为“金天王”,元世祖封其为“金天大利顺圣帝”,金天宫由此得名。原宫建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和乾隆四十三年(1778)曾修葺。宫前左右各有一座钟鼓楼,“文革”中均毁于火。 炼丹炉 建在南峰半腰的孝子峰上,相传为老君炼丹之所。《三才图会》载:“炉径丈余,高可六尺。”原建筑仅存遗迹,1988年重修。 翠云宫 “文革”中幸免于难保存较完整的建筑。分前后两殿,上下两层,石木结构,内供奉斗姥神尊。后殿前为一方院,东西建有配殿,与前殿相通。原宫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火焚后重建。 镇岳宫 在三峰中央。四周群峰插天,青松碧翠,溪水环绕,倚崖而构。宫内石洞供有“玉皇大帝尊玄穹高上帝”。洞外崖壁上刻“华岳观上院镇岳宫”。宫前原有小巧玲珑的玉井楼,今不复存。镇岳宫几经火焚,1983年重新修葺。镇岳宫下原是一片荷塘,两股溪流汇集而北,即为水帘瀑布的源头。 玉女祠 在玉女峰顶,内供玉女塑像。始建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殿内原有为光绪皇帝上山时居住用的“龙床”,康熙赐的黄罗伞和蟒袍,慈禧赐的凤冠玉带“鸾翥凤舞”匾,均毁于“文革”期间。今存玉女祠殿为近年重修。 真武殿 建在云台峰(北峰)南端。创于北周武帝年代(561—578)。殿舍东西两侧背临深壑,南大殿前,是一条狭窄的山梁,也是进出真武殿的唯一通道。峰顶建有“倚云亭”,已废,真武殿和前大殿于“文革”中毁于火。1990年华山管理局在原处建楼阁,形态规模均胜于前。 松桧亭 在南峰顶,民国二十年(1931)杨虎城建。亭顶铜铸,重36公斤,传为古云台观观顶。 杨公塔 东西两峰顶各一座,民国二十年(1931)杨虎城所建。塔为六面,上刻“壁立千仞”、“一揽众山小”、“造化钟神秀”、“万象森罗”、“拓迹巍峨”等。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