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古人类遗址位于城东南约7公里的紫荆村北,丹江以南的二级阶地上。现存面积10万平方米。1977年7月首次发掘揭露面积1460平方米,发现遗址窖穴(灰坑)160个,陶窖4座,墓葬38座,出土陶、石、骨、角、蚌等质料的器物2000余件。1983年夏,由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实习生组成发掘队,对紫荆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发掘资料及出土文物今存西北大学)。紫荆遗址文化堆积内容丰富。根据地层堆积和已出土文物情况,紫荆遗址文化类型大体可分为以下五期: 第一期文化面貌的特点是,灰层薄,包含物少,此类文化遗存被迭压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堆积层之下。其时代早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抑或是同它并存的另一种文化类型。出土陶器主要有圆底红带钵、圈足碗和三足器等。陶器多为夹砂红陶,外红内黑,器表多饰粗绳纹。 第二期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第三期为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此两期文化面貌基本与西安半坡文化遗存相似。出土的陶制钵、盆、碗、罐、瓮和尖底瓶等,同半坡博物馆的同类器物基本相同,但又具有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点。墓葬均没有随葬品,也未发现葬具,表明紫荆先民当时的埋葬制度与关中半坡文化类型不同。 第四期为龙山文化遗存,出土文物相当丰富。陶器主要有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器型有豆、鬲、、甑、盆、罐、瓮等。罐又分为高领罐、鼓腹罐、三耳罐等。纹饰主要有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光面陶。这些器物大部文化类型属于客省庄二期文化,但也有许多或者包含有河南、山东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类型的因素,如罐形三足器、钵形三足器、带流盆澄滤器、绳纹侈口盆等。 第五期为西周文化类型,出土的代表器物有豆、鬲、盂、、尊等。 除陶器以外,尚出土有大量的磨制器,计有斧、锛、刀、凿、镞、球、环等。 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