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AD] 唐代以来,陕西省有两位药王,一为孙思邈(号称“北药王”),一为韦善俊(号称“南药王”)。韦生于公元658年,卒年不详。早年在京兆行医有名,曾进宫为武则天治愈疾病,武氏拟封其为太医。韦善俊不愿居深宫受约,乃行医民间。晚年隐居洛南县城西南8公里的南岭上,常年种药,详察药性。韦长斋奉道,精长桑之术,凡疗民疾,多所痊愈,逝后被奉为“药王”。墓葬于卢塬,后人把韦善俊种药的山岭称为药子岭、药圪垯,亦名药谷堆。 韦善俊死后,当地人在药子岭上修建韦公祠,隆重祭祀。其祠为一院三进,对面有舞台,皆构造精巧,气势宏伟,古松遮荫,清静幽雅,每年古历二月二逢会演戏,游人云集。民国初年邑人叶声吕过药子岭韦公祠有诗一首:“避乱经斯地,仙踪记有唐。祠荒春更老,啄古药仍香。佛衣迷残碣,寻芝过矮墙。高山欣在望,晨夕足徜徉。”诗中盛赞药王的懿德善行,表达了对药王的赞颂怀念之情。可惜一邑盛地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今县城西北燕子山腰仍有一药王庙,其始建于明武帝正德年间(1506-1551)。庙宇背负梁塬,面对状头山,居高临下,环境清雅。从18级石阶而上,便入山门。一院之内,有山门、享殿、前殿、正殿各3间。正殿东侧有湘子祠3间,院内有柏抱槐树1株,大铁钟1口,享殿、正殿之间,东西两侧各有龙王庙、土地庙2间,并有禅房、伙房及磨房3间,共占地一亩五分。殿堂依托山势而建,墙垣以庙堂而环,高低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屋顶有走兽画脊,殿内是雕梁画栋,精美绝伦。正殿内塑有孙思邈和韦善俊座像。前者朝服衣冠,足旁卧有一虎。后者纶巾道袍,右旁卧有一犬(号日乌龙)。塑像高大传神,栩栩如生。初为泥像,清时复修后改为木像,着真人衣冠,四肢可以活动,并设机关牵引。人们入殿跪拜,踏动机关,木像即徐徐起立,衣袂飘动,人疑之为药王显灵,敬之弥笃。 药王庙自建成后,香火久盛不衰。《范志》载:“凡老弱病疫者匍匐诣庙,祷辄得愈。”人们感念药王的恩德,曾多次捐钱维修庙院,从出土的碑文就可见当时的盛况。明嘉靖十八年(1539),由洛南儒学教谕陈遴撰文,以“药王有功德于民则祀之,洛之人不得以谣词而毁其庙”,树碑一通,立于院内。每年四月八日,山门大开,广为祭拜。整日间香火缭绕,奉者不绝,并在庙前戏楼唱戏3日,实属邑内一年中的盛事。 药王庙兴建至今,历尽沧桑。民国时被洛南县国民第二小学占用,建国后,设城关乡政府于此,1958年后又建民办小学、民办中学,“文化大革命”后,又置柏槐小学于内。几经变化,享殿被拆,木像、碑碣荡然无存,院中名胜柏抱槐树无有踪迹。如今仅剩前殿、正殿各3间,前殿濒临倒塌,亟待修缮。 1983年9月3日,药王庙被洛南县人民政府列为洛南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柏槐小学迁走,现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