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长城遗址(隋长城、明长城、成化墙、嘉靖墙、弘治墙) |
|
|
|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血汗悲苦的例证。它作为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而举世闻名。县境内的长城,以史料分析和现存残迹看,当为隋、明两代所筑。隋筑一次,明补修和新筑五次。 定边县境内长城总长340余里,途径13个乡镇、50多个村庄。以修筑时代分为:
一 隋长城 据《隋书》记载,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十月,令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距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其中“东”“西”二字显系对调错误,否则其长度远不及所记里程,且与朔方灵武之地理位置殊异。隋长城并非一次筑成,而是五次动员民丁百四、五十万,延续了23年。隋长城从定边一带经过。现盐场堡乡明长城外侧有一段低矮长城遗址,与明长城并行,相间20余米,残迹长7里,无明显夯层。可见圆锥形墩台,疑为隋长城,确否待考。
二 明长城 明朝中叶蒙古族据河套游牧,吉囊、火筛及小王子等部经常南侵。明王朝在“岁岁大军讨卒无功”的情况下,变计为守。曾于本境先后五次修筑边墙。 (一)成化墙 明成化十年(1474),巡抚延绥都御史余子俊奏请筑墙。准行。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1770里,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每二三里置敌台崖寨巡警。又于崖寨空处筑短墙,横一斜二为箕形,以瞭敌避射。凡筑城堡11,边墩15,小墩78,崖寨890,役军4万,不三月而成(《明史》)。此道长城东西走向,与隋长城基本一致,时而单独走向,时而重叠一线。《延绥镇志·修边记》载,余子俊所筑成化墙“垣墙庳薄,取足限内外而已”。马汝骥在《定边营墙堑碑》中亦记述,仅隔50余载,已“岁久湮,亡所控御”。成化墙由宁夏盐池县夏家墩向东延伸进入定边县境周台子乡苟池西畔,经郝家墩东南走向进入定边镇,经草滩墩、蔡马场东南进入砖井镇抵瓦碴梁,叠压于东西走向的嘉靖墙下。
(二)弘治墙 明弘治年间,巡抚文贵筑大边。《大清一统志》载:余子俊所筑边墙在南,置大部屯田于边外。文贵为防护屯田,而在定边、靖边以北筑大边。《河套志》引《世法录》亦记载:“因言二边乃成化中余子俊所修,因山为险,屯田多在其外,大边弘治文贵所修,防护屯田”。 弘治墙亦称固原内边。由甘肃省环县向东进入定边县姬塬乡,经饶阳水堡东北走向经冯地坑乡、白湾子乡、纪畔乡,过干涧,抵干沟口与嘉靖墙相衔接。内边仅有墩台而无墙,系因山势斩削而成。故沿途可见堑山湮谷的痕迹。另在王盘山乡西起石涝池堡,东至黄羊墩可见墩台十余座,亦系凼边之一部分。
(三)固原内边(新大边) 明弘治年间,河套军情吃紧,沿大边一带“旌旗相望,刁斗相闻”。弘治十五年(1502),三边总制秦弘奏准筑固原至石涝池内边,以为二道防线。至嘉靖十六年(1537),总成三百里,号称“新大边”。这道内边自石涝池寨起,经三山堡,饶阳水堡(辽阳),入盐池县境,遗迹在饶阳近处尚存可寻。 (四)正德墙 明正德年间,三边总制杨一清奏准筑边墙。《明史叙事本末》记述“杨一清修筑定边营以东墙……多中机宣,帝可其奏。以许刘瑾乞休,工亦罢,仅筑四十里,屹然巨障也。”遗迹尚存。 (五)嘉靖墙 明嘉靖十年(1531),兵部尚书、三边总制王琼以旧边距城远,不便防守,奏准改筑新边,荐陕西副使张大用、齐子鸾以定边与花马池(盐池县城)界牌分督东西二工。张大用筑定边段。这段边墙自下闇门起经郑大墩、长城街、老爷庙梁,抵花马池界牌止,与齐子鸾所筑盐池县段相接。计长40余里,除近城段外,余皆内筑高墙,外掘壕堑,谓之“深沟高垒”。 嘉靖墙由宁夏盐池县向东进入定边县盐场堡乡,直抵县城西北角向东绕城而过,南下抵贺圈乡门村后分为二支:一支直南到干沟口、井梁;另一支垂直东去瓦碴梁,经砖井镇、安边镇、学庄乡、至郝滩乡羊圈沟过把都河入吴旗县境。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