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观音寺创建于宋,原名草堂寺。明宣德年间(1426~1435)重修,改今名。成化年间(1465~1487)扩建。再经正德至嘉靖历时20年的维修,规模更见轩敞,其时有皇觉殿、神龙殿、祖师殿、钟鼓楼、天王殿、观音殿等数十间,每逢初一、十五钟磬齐鸣,香烟缭绕,为佛门胜地。清同治元年,大部毁于兵燹,经乡绅发起,于同治十一年(1872)再次动工,历经10余年,除修复原建外,增修魁星楼、金刚殿、送子观音殿及先贤殿等,并于庙前建石桥。民国后,在寺内办国民学校一所,今为水东初级中学校址。 另有一说,观音寺原址即汉之戚姬庙。戚姬遭吕后残害后,乡人怀念不已,建庙祠祀,又因惮于吕后淫威,不敢明称戚姬庙,假托为“娘娘庙”,多年以后,人见庙中所塑者为女像误以为观音,遂流传为观音寺。据《胜迹录》云:曾有人于此发现古代砖瓦,其花纹形状颇似秦汉之物,群众亦信此说不谬。 注:省、府、县志均云:“戚氏村在(西乡)城东二十五里,汉戚夫人故里也,” 墓亦在此,与今观音寺基本吻合,姑且存疑待考。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