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古代筑城墙用于防卫。米脂城兴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由原毕家寨改建。形成土石构筑的上城(小城)城墙,大致范围在今小城畔一线,东城圪以西,三官洞一带,东、北倚山,前为陡壁,西、南临河。城墙简陋,凭险可守。西夏人占据米脂寨时以此抵御宋军。明代至清代,城墙扩修至下城,城池范围逐步扩大,城防加强。明万历元年(1573),下城城墙修建完善。内夯土基,外砌块石,周长2.5公里,高9.3米;城门3座,附设瓮城、城楼及12座瞭望台,墙外掘深3.3米、宽3米的城壕。清同治三年(1864),为防御回民军进攻,知县张守基动员绅商、市民捐款修城,规定进城赶集的农民必须送一块石头,用较短时间补修了塌破段落,并在城墙上修团房12间、哨房30间、炮台15个、城垛口976个。民国5年(1916),增筑女墙。民国25年(1936),国民党驻军出于防备红军等目的,建议县政府修南关城墙,名为新城。周长1.5公里,高9米。这时,旧城城墙依旧严整。40年代初期,城墙哨房仍有军队驻守。50年代后,城墙的军事作用丧失,渐渐塌坏。70~80年代逐步拆除,今仅存北段一点遗迹。 宋元丰五年(1082),境内筑永乐城(今马湖峪村一带),筑土或削壁为墙,20多天竣工,周长2.8公里,宋军失败后废毁。境内还有过嗣武城等,井家畔村亦有古城墙遗迹,已近消失。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