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褒斜栈道南口褒谷,位于今汉中市褒城镇北;北口斜谷,位于今眉县城西南13公里之斜峪关。两谷间通道蜿蜒、险峻,历代凿山架木于悬崖绝壁间修成栈道,往来行旅,历史上为川陕交通要道,自斜谷入栈,至褒谷出栈,全程约240公里。 褒斜栈道最早的开发使用,据史料所载,在西周末期(公元前770年)。《国语》云:“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秦共公二年(前607)“蜀人来赂”,秦惠公十三年(前381)“伐蜀取南郑”,秦惠文君九年(前327)“司马错伐蜀灭之”,均从褒斜道行军。汉高祖元年(前206),“汉遣张良归韩,良因说汉王烧却所过栈道,以备诸侯盗兵,且示项为无东意。”这次,张良沿褒斜道北出眉县斜谷归韩。元狩元年(前124),有人给武帝上书,建议从褒斜道开漕运巴蜀之粮,献策人说武帝派御史大夫张汤负责,诏发数万人开发褒斜道500里,但因水湍石多终于未成。东汉承平四至九年(61—66),历时5年,用工76.68万人,讦修褒斜道258里,计桥阁623间,大桥5座,邮亭、驿置和褒中县官署等建筑物64所。永初年间(107—113),先零(少数民族)叛乱,褒斜道遭到严重破坏,长安通往成都的驿道,只好改由艰险难行的子午道。后汉中太守杨孟文多次奏请,于延光四年(125)治修褒斜道,恢复为驿道。初平三年(192),益州刘焉与张鲁、张修合兵掩杀汉中太守并固,断绝斜谷栈道,杀害汉使。后来张鲁被拜为中郎将、汉中太守,同东汉政府恢复了君臣关系,便采取对轻罪犯人以“治道百步”代罚罪的办法,治修遭他破坏的褒斜道。蜀汉建兴六年(228)褒斜道遭到第四次大破坏。这年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采用声东击西战略,“亮扬声出斜谷道取眉”,大军直出陇南,派赵云及邓芝率兵出箕谷(今太白县赤崖附近)作疑兵。不久由于马谡失街亭,全军退回汉中,“赵云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 蜀魏战争中,褒斜道几经治修。建兴八年(230)秋,魏大司马曹真表请数道伐蜀,“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于赤坂,大雨道绝,真等皆还。”“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裁半谷,治道功夫,战士悉作。”记述了此项治修工程的艰巨。建兴十一年(233),诸葛亮对褒斜道全线治修,做木牛流马,运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阁。次年,率10万精兵出斜谷,屯扎五丈原。魏景元四年(263),钟会伐蜀,十万大军“分从骆谷、斜谷入,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穿桥马足陷,于是斩仪”。是年,魏对褒斜道大加治修。景元四年十二月十日,“荡寇将军浮亭侯僬国李苞,率军兵、石、木工二千人,始通阁道。”东晋永和七年(351),“梁州刺史司马,出步骑三万,自汉中经褒斜道入秦川,与苻坚战于五丈原。”北周天和元年(563),“筑武功、眉、斜谷、武都(今宝鸡)、留谷、津坑诸城。”新筑城垣,长驻守军。唐代,因斜谷近长安,一度置为“郇州”。代宗时,还以朝廷重臣、太子宾客薛景仙为“五谷”防御史,斜谷的军事政治地位,远远超过了一个州治的重要。元和六年(806),左神行营节度使高崇文奉诏讨伐西川,出入皆经斜谷。北宋嘉祐七年(1062),苏轼撰《题怀贤阁》(阁在斜谷口)诗中所述,“门首商贾负椒荈(茶的代称),山后咫尺连巴蜀”,即反映出当时眉县斜谷的商旅盛况。 明清至民国,商旅以其便利,改走古陈仓道,而褒斜栈道商旅日少,渐至衰落废弃,斜峪关日渐成为一个荒僻的只有十几户人家的村子。1978年,建成眉县至太白县桃川公路线45公里,日发班车一次,斜峪关商旅渐多。1989年,开始营运眉太线77公里,日发班车一次。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