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西安市的韩信墓位于灞桥区新筑镇新农村,这里埋葬着韩信的身躯。据《咸宁县志》卷十四的《陵墓志》中记载:淮阴侯韩信墓在古长安城东三十里,新店墓前有庙。淮阴侯韩信墓为一奇特古冢,五丈见方,形似馒头,上有四棵千年古柏高耸古冢之上。冢的南侧立一龟座石碑,上书“汉淮阴侯韩信之墓”,为大清乾隆四十一年陕西巡抚毕沅立石题字。平整土地过程中,韩信墓冢里出土有一个铜质头盔帽架,铜锈斑驳,形制古朴,工艺精美,是极其珍贵的文物。灞桥文史资料记载,1926年河南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城期间,部下军官若干人筹资修建碑楼,后由龙王庙村保正窦谦监造,火烧村工匠呈师领工建成。《马氏通志》中记载:今在霸城,计去未央四十里,其《陵墓志》所载霸东者,非也。韩信墓在龙王庙堡西北,乾隆四十一年巡抚毕源立石题其墓,周围二十五丈五尺,守墓户一户。《灞桥文史资料》记载:“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兼左都御史毕源为韩信墓立碑:‘汉淮阴侯韩公信墓。’抗日战争期间墓旁三株古柏被焚。‘文革’期间,碑楼破坏,墓碑被推倒,农民取土,墓冢夷为平地。”后残碑移存于灞桥文化馆。同时资料中也记有民间关于韩信的传说,且颇为离奇:“韩信被斩后,其首级滚至灞桥东岸,怒气冲天,化火而去。”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载,汉淮阴侯韩信墓在古长安城东三十里新店,墓前有小庙,有多人题诗的石碑。其一诗碑雕刻的诗文曰: 楚汉争雄日,将军亦奋扬。 一时分去就,两处系兴亡。 幸得逢真主,何需求假王。 惜乎高鸟尽,不免良弓藏。 民间流传着韩信墓前有一副对联:气盖世力拔山见公束手,歌大风思猛士为之伤怀。秦汉之际三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项羽、刘邦和韩信,在楚汉战争的历史大舞台上同台竞技,战无不胜的项羽在垓下最终被韩信所败,奸诈的刘邦在自折股肱冤杀韩信后,面对内忧外患不得不由衷地发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 当地群众说,“文化大革命”前,韩信墓有10多米高,占地超过2亩,有四棵千年古柏高耸古冢之上,其形婆娑有势,如苍龙从天而降,其茎干和根部盘虬错节,裸露如龙爪抓物,形象逼真。冢的南侧立一龟座石碑,墓前有庙,立有牌坊,周围有短墙圈围防护,有守墓的人在围墙内种地植树。可惜“破四旧”时,庙、碑全部被砸毁。由于村民长期在冢上取土,韩信墓冢被平整为农田。 据当地人说,抗日战争前后,韩信墓古柏被焚,“文革”期间,碑楼破坏,墓碑被推倒,农民取土使墓夷为平地。65岁的村民窦四明说,以前见过韩信墓冢,有两层楼高,1958年后村里垫圈取土挖掘墓冢,还从墓里出土青砖、粗碗、帽子和白亮的细沙。孟拴祥讲墓里的砖都是卯套卯,出土的生锈铜铆钉被人抢走拿去配中药。63岁的冯振海讲了“火烧十三村”传说,据说,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设计屈杀于未央宫后,头颅却轱辘辘地滚出了宫门,在灞河以西的一洼水边漱了漱口,便凫水过了灞河,在河东停下辨别了方向,之后便朝东横冲直撞地兜圈子,以寻吕后的娘家吕家堡报仇,东海龙王出面化解,事后当地百姓感谢龙王恩德在此修庙祭祀。此村就叫龙王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破损的碑基和裂成几块的碑身上部,弃置于原址。前些年有人将残破碑基和碑石碎块收集迁移到附近的市第八十中学存放。目前尚存碑基和碑石碎块,其中一块残存四字“威镇西秦”,当非毕沅所题墓碑。还看到9个鼓形柱础石,据说是墓旁韩信庙旧物。 韩信被草草葬于灞桥,其故冢在“文革”动乱中被夷为平地,令人遗憾;但灞桥地区民间关于韩信的故事和传说却历经两千年而不衰。韩信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从韩信的人生轨迹中,得到许多深刻的启示。 已被夷为平地的韩信墓像它的主人一样风雨萧索,充满悲剧气氛,观者心中无不感慨万千。为保护韩信墓遗址这一重要文物古迹,西安市灞桥区政府已经规划在这里建设一座韩信墓遗址公园。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