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汉白渠 《汉书·沟洫志》: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左内史儿宽,依靠人民的力量,在郑国渠上流南岸凿6条辅渠(支渠,名六辅渠),“定水令,以广灌溉”,解决了郑渠傍高仰之田的灌溉。又过了16年,即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赵中大夫白公复奏在郑国渠上穿渠。引泾水,西起泾阳谷口,尾入栎阳(古栎阳、今武屯镇东),全长200余里,灌田4500余顷,名曰“白渠”(《汉书·沟洫志》常以郑、白二渠连称为郑白渠)。白渠由谷口东流至泾阳石桥分为南北两大干渠。在北者名北白渠,在南者曰南白渠,北白渠沿郑渠故道东流,经云阳(古名池阳)、经鲁桥南、经任家湾南(三原古城南)、经徐水(仁和)入临潼境。东经阎良北,绕断原村东,至太上皇陵北,跨经沮水(石川河)至康桥北与郑渠故道分流,由康桥原下东流,经关山南,东入渭南境由交斜西南折于南师入渭。在临潼境内主要灌溉了渭北今振兴、阎良、新兴、康桥、关山以南的大片土地。南白渠分为三支:为北(上)白渠、中白渠、南(下)白渠,北(上)白渠即白公渠,由三原县城东,流经大程、阎良南、房村北,东注于石川河。中白渠由三原县燕王东,流经高陵县药惠,至今栎阳沿清河南岸于二龙口注入石川河。南白渠由燕王向东,经泾阳县城,永乐北,至今渭桥西入渭,未至临潼。上、中白渠基本上使今雨金、栎阳、徐阳、新市、交口、武屯、北屯的土地都得到了灌溉。由于白渠的浇灌,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灌区充满一片欢乐丰收景象。汉代民歌唱道:“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河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班固《西都赋》也说:“郑白之汪,衣食之源,……五谷垂颖,桑麻敷芬”。可见郑白渠的丰产名不虚传。白渠自汉至清初,使用1800多年,今人民政府引泾工程大体仍沿白渠故道挖凿。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