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学宫,即文庙,是祀奉孔子的地方,也称孔子庙,又是县学所在地,故亦称学宫。唐开元廿七年(736)孔子被封为文宣王,各地建庙祀奉,元明以后通称文庙。临潼县的文庙当由唐代于建县时兴建。据王汉《新修文宣王庙记》中所述:在北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天子中舍赵公任昭应(临潼)令,在拜孔子庙时,见“其像圮剥,墙宇不完”,乃“召邑中之进士、明经之好事者”,从“吏民之有识者”中募“得五十万钱”,“撤旧而新之”。由于旧庙址在县城之南,芜秽不堪,“乃就邑之北选良地,筮吉而迁焉。越二百日而功集”。据此可知在唐时本县就已建立了文庙,这次乃另迁新址所建。到了元世祖至元年间,孔庙又“荡毁于兵,唯礼殿仅存,历时滋久,行将颓压”。至元廿八年(1291)县令马解(太原人)“祗谒庙下,仰而顾,俯而叹”,深感临潼孔庙“芜茀不治”。“乃特以身任其事”进行修整,“兴丽像,设仪场”,使“更衣有堂,扃鐍有门,缭四周以为垣。其地修广之,步皆四十八门,东西为步百十有一”。“于(至元)廿九年(1292)之终,越五月而功告讫焉”。可见此时整修之规模已相当可观。(据韩择《重修文宣王庙记》)。到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对文庙又进行了修整和扩建,当时文庙东至吉祥寺,西至民房,北至城,南至街,其中建筑有:至圣庙、明伦堂、教谕宅、训导宅、东西号房各9间,又有尊经阁、敬一亭、馔堂、学仓、讲书堂、乡贤祠,外号数约10余所(为诸生诵习其中)。同时更设射圃区(约3亩)、亭3间。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又作了整修,思宗崇祯七年(1634)周道直于堂东增建魁星楼。清代,圣祖康熙三十七年(1698),县令赵于京又对文庙进行缮修。至乾隆年间,一些建筑渐次雕零。清乾隆《临潼县志》在记述学宫之后慨叹:“学宫为造士地,为人文风化所自出,而荡废若此,非所以重师儒崇学校也!”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民国后期的170多年,未见整修记载。但到临潼解放前,文庙尚有一定规模,九间大殿尚属完好,还有一些附属建筑,门前有一九龙大影壁,院内有柏树数十棵,石碑十数通。估计在这期间一定是有人进行过整修的。解放后,中共临潼县委会住此址,原大殿已于1959年移于华清池建成飞霜殿,其他建筑已全部改建成现代建筑,碑石已散失,文庙已不复存在。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