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在吴起县长城乡。 长城沿山修筑,高6米,底部宽3米,上部宽2米,全长20公里左右。每隔2.5公里有一烽火台(或敌台),烽火台(或敌台)高30米,周长27米,用大方砖砌成。蜿蜒起伏于浩瀚的高原,虽多残破,依旧一派壮阔、雄伟的气势。 长城为古代重要的防御性军事设施。在抵抗外来侵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们研究明代军事和建筑的重要资料。 《明史·宪宗》载:“闰六月乙已,筑边墙自紫城寨至花马池。”成化初年巡抚王锐曾请沿边筑墙,惜工未兴而罢。 成化六年(1470)余子俊巡抚延绥,上疏言:“三边唯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八年(1472)秋,余子俊复上疏言:“今征套士马屯延绥者八万,刍茭烦内地。若今冬寇不北去,又须备来年军资……臣请筑墙建堡,诏事宁举行,请于明年春夏寇马疲乏时,役陕西军粮民五万,给食兴工,期两月毕事”。“帝是子俊言,命速举”。成化十年(1474),内地患稍息,余子俊率役军四万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筑堡凿岸筑墙,掘堑其下,绵行相接连比不绝,以城边墙,每二、三华里置敌台寨备巡警,又于岸集空处短墙,横一斜二如箕状,以瞭敌避射,不三月而成,绵延1770华里。此段长城位于本县白于山以北的周湾、长城两乡镇,东起靖边县中山涧乡方滩,在驻陀涧入吴旗县境长城乡至宋沟畔跨红柳河经二道坝,双湾涧两个行政村,继而西行跨石拐子沟入周湾镇,经王树湾,罗涧于东湾村青杨山跨罗涧河入定边县境。在吴旗境内长13.25公里。底宽12米,有岸寨巡警土墩9个,孙崾崄建有砖砌小墩1个,营峁村建有砖砌边墩1个。“文化大革命”动乱中被毁。长城遗迹蜿蜒于山岭,部分土墩夯层清晰可见,约15~20厘米。嘉靖十五年(1536),总制杨天和奏:“靖边、宁塞之间虏所由入,尚书唐龙议自安南八墩至宁塞九十华里增修重墙,以卫安孤悬之势”。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