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栈道始修于汉。北魏正始四年(507)至永平二年(509)畅通。其栈道南接褒斜栈道,至姜窝子向西北沿紫柏河而上经留坝县城(安山驿)、张良庙(紫柏山麓柴关岭)、留凤关,出宝鸡大散关,全长1200余里,在境内长210里。连云栈道关山险阻,水系分合,风物习俗,城邑游观遗迹等方面独具特色。明代孙昭作《连云栈》诗云:“危楼断阁置梯平,磴道迎云寒易生。落木倒听双壁静,飞轮斜度一空横。高林数息征鸿翼,崖壁时翻瀑布声。未信关南地形险,翻疑仙洞石梁行。”
《褒斜同谷说》记述:“从褒凤经连云栈道,汉王至南郑由之”。本县境内,连云栈道北由凤县向人,过柴关岭,顺河而南,过县城,至姜窝子接褒斜道。在南北朝时期,连云栈道作为驿站,曾多次整修,为军事、商旅来往要道。从散关至汉中,共设置15个驿站。唐代初年,大文学家王勃在《散关晨渡》、《晚留凤州》和《入蜀记行诗序》中都记述了连云栈道在唐代初年已是入蜀的大道之一。元代编修《折津志》的《天下站名》条就有“连云栈道”一词。《方舆纪要》载:“自凤县至褒城皆大山,缘坡岭而行,有缺处以木续之,成道如桥然,所谓栈道也”。连云栈高入云表,清朝大诗人王士祯在途经连云栈道时,作《长桥至草凉驿》诗:“缘崖红叱拨,萦栈曲栏杆。九折行人少,千峰落日寒”;王过柴关岭时,看到“柴关岭上下,大木千章,尤多漆树,居人取漆,必先祭于漆神祠下”;并作《栈道飞雪图》,并附五律一首:“西指褒斜路,凄然送远心。千峰盘雪栈,数骑出云林。蜀道连天起,秦关入望深。今宵图画里,如听冥猿吟。”连云栈道自从为入蜀大道以来,历代修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普定侯陈垣曾修驿站,并补桥阁2000余间。成化年间(1465~1487),陕西布政司余子俊整修长安至汉中驿路;正德年间(1506~1521),剑州知州李壁曾修南栈;万历年间(1573~1619),汉中知府崔应科对北栈进行了整修。清康熙三年(1664),陕西巡抚贾汉复策划筹款,对连云栈道进行了改造性修整。清《留坝厅志》记载:“康熙三年(1664),贾大司马自煎茶坪至鸡头关,剔险披隘,新开路于诸岭上。由是陟降而行,无复昔日之沿山架木,而栈道遂废”。这次整修,工程浩大,将栈道改成了碥道,使“云栈首险”的“阎王碥”化险为夷。嘉庆年间(1796~1820),由于“四十余年沿栈山林开垦略尽,土浮石松,夏秋雨发,淤塞道中,谷溪涧乱石填高,往往水与路平”。于是,嘉庆十六年(1811),大中丞董教增奏请拨款整修,委任凤县后补知县刘国柱督工,数月竣工。光绪十四年(1888),廉访使唐裴泉又进行整修。凤县知县朱子春作《重修栈道歌》,内有“自此崎岖难行之道路,昏晓辇负如平畴”之记述。清末,田澍作《栈道连云》诗日:“缘谷七百里,往来秦蜀通。浮梁一长啸,惊云入涧中”。“连云栈道峻如何?峭壁森立势嵯峨”。“昔时奇险区,今日康庄路”。此路多为沿山碥道,遗迹很多。境内现有柴关岭遗迹一段,长50米,宽3米左右,路边还有石砌的小堤长200多米,用以防止栈道崩塌和流水冲刷。明代,孙昭作《连云栈》诗云:“危楼断阁置梯平,磴道迎云寒易生。落木倒听双壁静,飞轮斜度一空横。高林数息征鸿翼,崖壁时翻瀑布声。未信关南地形险,翻疑仙洞石梁行。”青桥驿的“万年桥”,立有八个碑,位于褒斜(连云)栈道“险峭特绝”处(新开岭董家田坝),清朝翰林院大学士党崇雅撰《贾大司马修栈记》,其碑文略为:“尚书贾公因捐金募工,指授方略,进关南分巡使范公发愚而谋之。乃命参戎李君承恩、司礼曾君王孙董其事,修险碥五千二百丈有奇;险石路二万三千八十九丈有奇;险土路一千七百八十丈有奇;险偏桥一百一十八处,计一百五十七丈;去偏桥而垒石以补之,自江而至岸高三丈许,共长六十五丈二尺,凡十五处;修水渠一百四十五道;煅石三十二处,共一百五十六丈六尺;去当路山根大石二百八十九处;垒修木栏杆一百二十三处,凡九百三十八丈有奇,合用营兵、驿夫、各匠积六万九千八十三工,不三月告竣。以云栈地连汉、凤二郡,宝鸡、凤、褒城三县绵亘六百里,一举而蛇盘狙栈之区,无尺寸不坦若康庄,诚不朽盛事也。”清朝知名文士宋琬撰有《栈道平歌》,由当朝著名书法家沈荃书镌于阎王碥(阎王碥为“云栈首险”,自贾汉复大司马捐金募工修辟化险为夷后改名“观音碥”)崖石上,称为“八个碑”,摩崖刻石现没于石门水库中。清《留坝厅志》对“八个碑”有记述,为全县重要文物古迹之一。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