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东南部,为西汉初年高祖刘邦的临时皇宫,是在秦兴乐宫基础之上改建而成的。惠帝在未央宫当皇帝后,长乐宫终西汉一代成了太后之宫。宫城中部有一条横贯全宫的东西干路,向东通至霸城门,向西与直城门大街相连接。长乐宫内的主要宫殿建筑分布在东西干路南部,现已勘探出东西分布的三组大型宫殿建筑群。
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西南隅,宫城平面近方形,面积约5平方公里。宫墙夯筑,墙宽约8米。宫城四面各辟一座宫门,此外还有若干座“掖门”。宫城四隅应各筑有角楼,其中西南角楼已进行了全面发掘。宫城之内的干路有三条,两条南北平行的东西向干路贯通宫城,宫城中部有一条南北向干路纵贯其间。两条东西干路将未央宫分成南部、中部和北部。中部主要有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前殿基址,其夯土台基至今还高耸于地面之上,有前、中、后三座大殿,是利用南北向的龙首山丘陵修建的高台建筑。北部为后宫和皇室官署所在,后宫首殿——椒房殿遗址建筑规模宏大,已全面进行了考古发掘。皇室官署如少府遗址等,多在后宫之西。未央宫西北部发掘了负责官营手工业的中央官署建筑遗址。该遗址出土的5万多枚刻字骨签,大多是各地工官向中央政府“供进之器”的记录,是研究西汉经济和官制等方面最具权威性的档案资料。后宫以北和西北部有皇室的文化性建筑,如天禄阁、石渠阁等。未央宫是刘邦迁都长安后,由丞相肖何主持营建的皇宫,其布局结构反映出了西汉王朝最高层统治者们的都城、宫城设计思想,它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以北还分布着北宫、明光宫和桂宫。北宫是西汉初年营建的一座宫城,汉武帝时进行了增修。据《三辅黄图》记载:“北宫,在长安城中,近桂宫,俱在未央宫北。”目前在厨城门大街以东、安门大街以西、雍门大街以南和直城门大街以北,勘察出一座长方形宫城遗址,应该即为北宫遗址。据文献记载,明光宫位于长乐宫之北,“明光宫,武帝太初四年秋起,在长乐宫后,南与长乐宫相连属”(《三辅黄图》)。目前明光宫的考古勘察工作正在进行。《三辅黄图》引《关辅记》载:“桂宫在未央宫北,中有明光殿土山,复道从宫中西上城,至建章神明台蓬莱山。”可见桂宫应在未央宫北和建章宫东,西邻汉长安城西城墙。经勘察恰在未央宫以北、雍门大街以南,汉长安城西城墙以东,横门大街以西发现了桂宫遗址,宫城平面长方形,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宽约880米。宫城已勘探出南、北、东宫门各1座。南、北宫门有南北向干路相连。宫城中部的东西路,由东宫门向西通至宫城南北干路。宫城中南部有一高台宫殿建筑基址,台基南部分布有大量建筑遗迹。目前已发掘了桂宫南部的二号建筑遗址和西北部的三号建筑遗址,其中二号建筑应为汉武帝为后妃们修建的重要宫殿建筑,三号遗址的七座小房址应为一处仓储建筑遗址。
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为武库遗址。武库为一长方形大院落,东西长710米,南北宽322米。院落东西居中略偏西处有一南北隔墙,将大院分成东、西两部分。共有7个仓库,最大一个长230米,宽46米,又被分隔成4个库房,库房中原有放置兵器的木架,在库出土了大量铁兵器。
汉长安城西北部有“东市”和“西市”遗址。在都城的西北部还有比较密集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已发掘出制陶、冶铸和铸币作坊遗址。制陶作坊遗址以烧造明器陶俑的窑址最具特色。1990年发掘的21座陶俑窑,为中央所辖的“官窑”,是研究少府东园秘器的重要资料。在西市西边有一些陶窑,分布散乱,陶窖产品多样化,既有陶俑等明器,也有砖瓦建筑材料,还有罐、盆等日用陶器皿。这些陶窑应属于民间私人所经营。1994年在北宫以南、武库以北发现了大面积西汉前期烧造砖瓦的窑址群,该窑群生产的砖瓦当用于长安城未央宫、北宫等宫室建筑。西市东北部有不少西汉时代铸币遗址,其中出土了数以千计的“五铢”砖雕范母,也发现了个别石雕范母。这处遗址应为中央政府辖属的铸币遗址。
在汉长安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礼制建筑。宗庙遗址位于汉长安城西安门与安门南出平行线之间,包括12座建筑,各座建筑形式均同。一般认为这是文献记载中的“王莽九庙”遗址。辟雍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郊大土门村北。其平面外圆内方,主体建筑居中,建于圆形夯土台上。官社遗址和官稷遗址在汉长安城西南部。
汉安长城的一般居民大多居住在城的东北隅一带,少数皇戚贵亲、重臣显宦的宅邸在未央宫北的所谓“北阙甲第”、“宣平贵里”。80年代以来,在汉长安城遗址东南隅清理汉墓近500座,说明横亘在汉长城东南的龙首原是当时一般居民最主要的墓葬区。
汉长安城西有建章宫和上林苑等皇室建筑。建章宫的主殿为前殿,太液池在前殿西北。建章宫东门在前殿以东700米,宫门外二阙基址尚存,这是我国地面现存最早的古代宫阙基址。上林苑是汉长安城的皇家苑囿,主要建筑集中在汉长安城西南部的昆明池附近,苑内有离宫别馆数十处。
汉长安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面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格局等方面在中国古代都城布局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的影响非常深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