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公元前一百八十八年--前一百四十一年)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陵墓东西长166.5米,南北宽155.4米,高31.6米,呈覆斗型。 汉景帝刘启之陵墓,在正阳乡张家湾原上。汉置弋阳,后改阳陵。景帝在位期间,继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田赋三十税一,重农抑商,兴办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官吏采黄金、珠玉,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政局稳定,反击匈奴,为西汉王朝的殷盛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中元五年(前145)正月起作阳陵。后元三年(前140)正月景帝病死,卒年48岁,在位1 6年。二月癸酉葬阳陵,谥号“孝景”。阳 陵封土呈覆斗形,底部边长东西166.5米,南北155.40米,顶部边长东西57.60米,南北51.40米,封土高31.64米。民国《咸阳县志》记载:“在县东四十五里穆家村西北三里。”现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前有毕沅立“汉景帝阳陵”碑。198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树立保护标志碑。 经过多年来的考古工作发现,阳陵陵园平面呈不规则葫芦形,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至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座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在陵园四周的丛葬坑中先后发现了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粮食的仓库,还有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全面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其中出土的彩绘陶俑人物造型准确,表情丰富,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出土的断臂汉裸俑,堪称“东方维纳斯”和“东方大卫”,显示了汉代高超绝伦的雕塑艺术水平。 王皇后陵 王皇后,名娡,槐里(今兴平)人。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去世,葬阳陵东400余米处。形制同景帝陵,平面方形,封土底部边长154.80米,顶部45米,高25.20米。 阳陵陵园 景帝陵和王皇后备置一陵园,平面均为方形,景帝陵园东西边长414米,南北410.40米。陵园4面中央各辟一门,各门距封土均为110米,南面和西面阙址保存基本完好。内有汉代板瓦、筒瓦、铺地砖瓦片,云纹和“千秋万岁”、“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瓦当。王皇后陵园边长各320米,四面中央辟门,门外双阙,仅留东西,北面只有很小的残迹,内有大板瓦、大筒瓦残片。筒瓦长55.5公分,宽19公分。阳陵东南约400米有一缓坡形土丘,东西120米,南北80米,中间有夯台,台上有一平面为方形石板,中心刻划一个“十”字凹槽,当地叫“罗盘石”。夯台四周有卵石散水和砖铺地面遗迹。另王皇后陵南面亦有建筑遗址,内有大量砖瓦残片。阳陵邑在阳陵东今高陵县马家湾乡南塬上,地面遗存有大量砖瓦残片。 阳陵从葬俑坑 在阳陵东南约400米,王皇后陵南约300米处,共14排24个坑。1990年5月咸阳机场东线汽车专用公路施工中发现。俑坑均南北向,有长条状、“中”字形、“凸”字和近似菱形几种,东西间距一般为20米,跨度32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已发掘的2号坑出土有篷盖的木车2乘,随车陶俑6个,以及陶灶、兵器等。3号、4号坑出土男性裸体彩绘陶俑300余件,俑身高62公分,通体描绘红色,体形修长,形象各异。兵器有铜镞、弩机、铁戟、矛、剑,生产工具有锛、凿、锸、手锯以及车马饰、装饰品、货币等。 阳陵陪葬墓区 在高陵县马家湾乡崔家原村东南和米家西南,范围东西约1100米,南北500米,陪葬墓现存封土11座,另有20余座已平掉。陪葬阳陵的主要有栗姬墓、李蔡墓、苏建墓等。 刑徒墓 群位于阳陵西北1500米处,泾阳县狼沟村附近,共29座。1972年发掘,共出土人骨架35副。墓地范围约8万平方米,墓葬排列无一定次序,葬式也不一样。墓坑平面多呈长方形或不规则形。死者骨架上有的颈上有钳,有的脚或腿上附钛,也有的被腰斩。死者的墓坑中没有棺椁和陪葬品,应是髡钳城旦墓。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