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陵是汉元帝刘奭的陵墓,寿陵亭部原上,今周陵乡新庄村南,因陵在当时的汉渭城,陵名取“渭”字。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求亲,元帝把王嫱(字昭君)赐给匈奴王。七月,元帝死,葬渭陵,卒年43岁,在位16年,谥号高宗孝元皇帝。渭陵营造于永光四年(前40年)十月,封土覆斗形,平面方形,夯筑,陵基底边东西长148.50米,南北长171米,顶部东西51.3米,南北47.70米,高27.50米,陵墙外余地1顷。旧设陵户2名,陵前有毕沅立“汉元帝渭陵”石碑。现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中国西汉皇帝。刘奭。汉宣帝之子。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生于民间,8岁被立为太子。多才艺,善史书,喜爱鼓琴瑟,吹洞箫。刘奭少而好儒,主张任用儒生。他认为汉宣帝所用多文法吏 ,以刑名绳下 ,持刑太深 。黄龙元年(前49),汉宣帝卒,刘奭即位,次年改元初元。元帝温文尔雅,出入恭俭。他先后以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等儒生为相。这些儒生不达事宜,喜欢颂古非今,且优柔寡断,不知所守。而宦官弘恭、石显则专擅朝政。在元帝统治期间,为了怀柔关东豪强,放弃了汉初以来迁徙关东豪强充实关中陵寝地区的制度,中央集权受到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豪强大地主兼并土地之风日益盛行,统治阶级日趋腐朽没落。农民生活困苦,不得不起为“盗贼”。汉元帝为结束百余年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以宫人王昭君和亲匈奴呼韩邪单于。初元元年,汉在车师地区设立戊己校尉(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管理屯田和防务。建昭三年(前36),汉打通西域道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死后葬于渭陵。 渭陵陵园 平面近似方形,边长400~410米,陵园墙基,宽4.5米,陵园四门外东、西、北三面阙址保存较好,每门2阙址间相距14~ 16米。阙址现存台基面宽46米,进深10米,残高2米。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毁坏了陵园门阙上的罘罳,又抹黑陵园的墙壁。今渭陵西北375米处有大面积的西汉建筑遗址,内有砖铺地面、卵石散水等遗物,应是“孝元庙 ”之旧址。1965年冬,周陵公社陵召大队社员在咸一支(渭惠渠北)兴修水利时,在新庄村西、渭陵北约400米土壕内挖出玉马,交给咸阳博物馆。1976年社员在取土打墙中又发现玉熊1件、玉鹰1件、玉辟邪2件。玉马身长8.7厘米、高7厘米、玉熊高4.8厘米、长8厘米,玉鹰身长7厘米、横长5厘米,玉辟邪1件高2.5厘米、长5.8厘米,另1件高5.4厘米、长7厘米,玉质圆润,精巧玲珑,姿态生动。 王皇后陵 在渭陵西北约300米处。王皇后即王政君,生于公元前74年,祖籍齐地东平陵(山东济南)。王皇后对王莽篡汉非常怨恨,不与为伍,于新莽始建国五年(公元10年)病死,时年84岁,合葬渭陵。王皇后陵封土底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底边长90米,顶边长36米,封土高13.5米。陵园称长寿园、长寿宫。平面方形,边长300米。陵园辟四门,门外有双阙,阙已毁,附近堆积大量汉代砖瓦残片,出土有“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 傅皇后陵 俗称塌陵或塌塌冢,位于渭陵东北约300米处,因其陵墓在元帝陵东,又称“渭陵东园”。汉哀帝死后,王莽执政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兴王氏外戚权威,将王皇后陵与元帝 渭陵之间挖沟隔开,又借口寿元傅昭仪不该与元帝合葬,应迁葬,她的陵冢高度更不该“与元帝山齐”,随即调动数千人,历时20多天,夷平了傅昭仪的陵墓封土,谓之增墀或增阜,亦称“废陵”。 渭陵陪葬墓区 多分布在东、南两面,有俗传七妃墓,二十八宿。东南约1500米渭城乡坡刘村姬(戚)家山有5座墓,西南有3座墓,均属陪葬墓群。据记载陪葬 渭陵者还有孝睦皇后,天凤、冯奉世、冯媛。 七妃墓 传为元帝宠幸的七个妃子墓,名不详。在渭陵东南约1500米处,封土圆形,东西排列,相距很近,现仅存4座残冢。旧志:在县东北十五里新庄里。墓区原有建筑物,出土有“长生无极”、“长乐未央”、“永奉无疆”瓦当及汉代残砖瓦、散水卵石。
渭陵简介: 位于咸阳城北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汉元帝刘奭墓。刘奭(前76~前33),汉宣帝刘询之子,27岁称帝,在位16年。初期尚能选贤任能,废除汉初以来为帝陵设邑城的制度。后因外戚与宦官交结作乱,结束了短暂的中兴局面。陵冢为覆斗形,底部周长640米,高27.5米。陵西北500米处有王皇后墓。陵东北500米处有28座陪葬墓,排列有序,东西4行,每行7座,俗称"二十八宿"。南边一组陪葬墓原先可能有7座,又叫"七妃冢"。现存陪葬墓18座,主要陪葬者有王凤、王莽妻和冯奉世等。1996年在陵北500米处出土了一批玉器文物,有玉马、玉狮、玉熊、玉辟邪、玉鹰和玉俑头等,堪称稀世珍宝。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