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关
大散关因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古以来是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不仅如此,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及普通;老百姓游览之地。据传“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授《道德经》一卷;曹操过大散关留下了《晨上大散关》的诗;唐代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等,特别是宋代陆游、苏东坡有关大散关的诗最多,影响也最大。伫立关址,纵目远眺,但见群山叠嶂,古木翁郁,两侧的山峰如卧牛,如奔马,又像密不透风的天然屏障。大散岭下,清姜河激湍奔流。这里的自然风光特别优美。
大散关 又名散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川陕交通咽喉。关因散谷水而得名,一说因属西周初散国的领地而得名。 关设于何时?无考。据《资治通鉴》和《后汉书》对延岑、项羽的记载推测,关可能设于西汉,或在西汉之前。 关址历代不一。据说,汉以前的散关遗址在距市10里的茹家庄。唐、宋、元三代均指在今市西南52里处,即观音堂西2里的大散岭上。南宋时,金人于观音堂北2里处设二里散关,今称二里关,在川陕公路40里处。1936年,主事修建川陕公路的赵祖康,在川陕公路19.5公里的悬崖上镌刻“古大散关”四个大字,至今历历在目。历史上发生在大散关的争夺战多达70余次,最显赫的一次是南宋绍兴元年(1131),吴玢、吴璘大获全胜,金兀术仅以身免。后为纪念吴氏兄弟,在关西建立吴氏祠。关门及祠均毁于战火。明清以来,关门上的“蜀关天险在大散关”八块石刻大字,1955年,修建宝成铁路时,二里关农民姚苏勤埋藏于土内,姚下世后,已无人知晓。 历代诗人咏散关者颇多。唐李商隐《散关遇雪》诗云:“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南宋陆游《书愤》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句。《观长安城图》有“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句。清宝鸡县尹乔光烈《大散关》诗云:“秦地川原苍茫间,蜀人从此送残山。平时战伐今何在?落日秋风大散关”。
上一页 [1] [2] [3]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