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县山奇水异,风景如画,空气宜人。有史以来,每逢太平盛世之时,五谷丰登之岁,历代文人雅士便会辑景留墨,传于民间。自古便有白河前八景、后八景之说。
白河前八景
白河前八景成于明代中期,这八景分别是:
白石风帆 在白河县城东,白石河入汉江处,江北的大沙滩因白石头多,而叫白石滩。在明、清至民国年间,白河、郧西、竹山、旬阳等地的山货及土特产品外运,京广杂货输入,多在白河县城汉江码头集散,古有“小汉口”之称。经常有上行的大型帆船,十五相接,从白石滩前缓缓驶来,白帆高耸,衬以青山绿水,远远望去,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因铁路、公路运输迅速发展,航运退后,帆船由机动船替代,此景已不复存在。
天池宿雾 白河县城西倚绣屏山,又名天池岭。清末以来,岭上有一清泉,四时不竭,注入一池,称“天池”。池之周围杂卉环生,草木丰盛,晨夕有薄雾笼罩,即所谓“天池宿雾”一景。几百年来,天池四周,树木伐尽,垦为耕地,清泉消失,池亦填平。此景已不复存矣。
石洞停云 县城东清风沟口,原有一石穴,经人工扩为一洞,供奉真武像,遂称“祖师洞”。洞前门额镌刻有“灵应宫”三字。据载百十年前,每当夏秋欲雨,常有云气低护洞门,故有“石洞停云”一景。1972年铁道兵0245部队帮助白河县城修建自来水站,旧物新用,将石洞改为蓄水池,昔日的“灵应宫”变为今天的“爱民水站”。此景已不复存矣。
南台野火 白河县城南,有一山岗,山形方正,古称印台山,即南台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岗上古墓鳞次,每逢除夕及正月十五之夜,居民给祖坟烧纸送亮,挂灯笼于树间,火光灯光朗若繁星,故有“南台野火”一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白河县城迅速扩大,楼房林立,坟墓不存,入夜电灯通明。此景已不复存矣。
蓝滩雪浪 白河县西部,与旬阳、郧西交界处之汉江有一险滩,因蓝河在此汇入汉江,故名蓝滩,即今日兰滩乡。江中巨石耸立,河床落差大,水流如箭,触石则巨浪排空,水花飞溅,遂成“蓝滩雪浪”一景。由于当时要发展汉江航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对此滩进行了疏浚治理,炸去江中巨石。此景已不复存矣。
北寺长春 明代,白河县城北,有一寺院,至清代中期尚有香火。周围花卉四时递放,有类阳春,故取名“长春寺”, “北寺长春”一景由此而来。1939年,此寺改建为白河县中学,仍是绿树环合,花卉四时飘香,而今已被现代化楼房所取代,此景已不复存矣。
柴庄秋桂 白河县城北岭子南侧,今县武装部房后至一中的南部校址,原为倚山的长形平地,是明代柴儒(曾任四川布政使)、柴应乾(曾任户部郎中,后任山东参政、四川按察使)的住宅。当年庄前桂树数株,每届中秋,香气袭人,“柴庄秋桂”一景由此而来。至清代,柴氏家道中落,柴庄易主,桂树不在。此景已不复存矣。
谷口清风 是今日清风沟口,谷南为印台山,即南岭子,谷北为泰山,即魁星山。二山夹溪对峙。当时,清风沟内,仅有十几户人家,沟内林木葱郁,龙井泉水注溪而下,谷的中段有古城门一座,额有“锁钥钖城”四字石刻,城门上下有石面路,宽丈余,沿路临溪有石砌长栏。因谷向东南,夏风习习,溪流涓涓,令人流恋不忍离去,“谷口清风”一景由此而来。1956年、1970年两次沿溪拓建公路,1976年后,白河县城里迅速发展,为连接河街,修建成了一条街道,即今日清风路,昔日清风沟面貌全变,此景已不复存矣。
白河后八景
清道光十年,1830年,白河知县朱斗南又凑集了一组八景,人们称为“白河后八景”,分别是:
凤岭朝阳 是指今城关镇政府机关座山。嘉庆年间横街口有一道教建筑,名“朝阳观”。后改为关帝庙,再后改为财神庙。1949年后改作城关镇政府机关。1987年6月旧房拆除时,门额上的黄色“古朝阳观”四字清晰可认。此景已不存矣。
纱帽晚烟 白河县城东南的纱帽山,因山形酷似纱帽而得名。明清时期,山林茂密,曾有过层峦叠翠的丰姿,“纱帽晚烟”一景由此而来。而今,“纱帽”犹在,“晚烟”不存。
魁星积雪 同治七年,1868年,创修魁星楼,冬日积雪,犹为壮观,“魁星积雪”一景由此而来。此景今日犹在。
文笔飞霞 指今日白水桥的文笔峰,又名狮子头。朱知县眼中的意境,我们不得而知。
长桥春晚 即白河县城桥儿沟跨溪之城门洞拱桥。此门是白河县城仅存的一座古城门,门额有“天池关键”字样。
龙井夏凉 即县建筑公司南侧,今日龙井市场内,有一泉井,旧称“龙井”。井泉已封闭,泉水导入自来水站蓄水池。几处旧迹尚在,实无画意。
月潭秋净 系月儿潭汉江之河湾,今冷水镇月镇村境内。
双柏冬荣 即县文庙大成殿前两株柏树。相传柏树为乾隆年间所植。大成殿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作县大会场,七十年代修大会场北侧楼房,即今日县委旧楼时伐去,当时树高近20公尺,粗两围余。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