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塑像
武侯墓武侯(诸葛亮)墓位于县城南5公里的定军山下。墓区占地321.5亩。墓前古庙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春,历代屡加修茸,规模较大者数唐、明、清三朝。今庙系清嘉庆七年(1802)建筑规模,是一座三院并联的围垣大院,40多间房舍,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130米。庙门前有照壁、小溪、土岗。土岗3层,形如眼弓,故名“三台书案”。庙前有乐楼,山门悬挂“武侯墓”匾额。献殿前合抱古柏,高20.23米,盘以凌霄藤蔓,人称“爬柏凌霄”,每年花期,红葩朵朵,绕柏而上,宛如古柏开花,故有“千年古柏开红花”之喻。献殿前香鼎,系清光绪年间所铸,南北厢房檐下,明、清碑碣林立,南厢出土文物陈列室,北厢原为赞诸葛亮事迹展览室(今无),有诸葛亮半身塑像及其生平事迹简介。 正殿高大宏敞,画栋飞薨,正中高悬“万古云霄”匾额。两侧悬“大业定三分,伊吕洵湛称伯仲;奇才真十倍。萧曹未许比经纶”的对联。诸葛亮坐像,两旁书僮侍立,一持剑,一捧印;关兴、张苞,各持令剑、钢鞭,侧身侍立。 后大冢为诸葛亮之墓葬,冢嵩6米,园周60余米,呈覆斗型。四周砌以八卦形花格砖墙,墓东西向,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墓在庙的中轴线上,墓前有坟亭,竖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陕西按察使赵键和清雍正十三年(1735)果亲王所立墓碑,悬“双桂流芳”匾额。墓后有汉桂2株,谓“护墓双桂”,树高19米,胸径1米左右,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墓后有寝宫3间。寝宫东北角有紫薇树(俗称痒痒树)1株,高10米,直径约0.2米。 墓园内原有古柏54株,喻诸葛亮在世之年,现存22株。每株高约30米,直径都在1米以上,经碳14鉴定,有的柏龄1700多年,系埋葬诸葛亮时所植。《三国志》载:景耀六年(263)秋,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遣人祭亮之墓。”令军士不得于亮墓左右樵牧,故有“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之题。诸葛亮临死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需器物”。 墓西南又有一墓,前有坟亭3间,亭内竖“汉丞相诸葛武侯之真墓”碑,民国5年(1916)立。据考,系清嘉庆四年(1799)十一月,陕甘总督松筠听信幕宾谭南宫的妄言,命当时知县马允刚垒起来的所谓“真墓”。 武侯墓有古井2口,一在墓后笔峰梁沟旁;一即定军山下之八角琉璃井,井口八方,用琉璃镶嵌,工版精细,不知何代所建。民国8年(1919),农民耕地时在定军山发现遗址,全为大页有细花纹薄砖砌成,传为汉砖,当时未加保护,今无遗迹。 武侯墓及其周围古迹区为游览胜地,每年清明节,举办庙会:商贾云集,游人接踵而来,多达10万余人。 解放后,武侯墓屡经整修。1983年,县政府划定了保护茳围,并砌围墙。为加强武侯墓的保护,设武侯墓文物管理所和县博物馆于此。至1985年,国家曾3次拨款23.5万元维修。今武侯墓已修葺一新,接待国内外游客。1957年省政府批准武侯墓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