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沿田峪河畔东南行,入四十里峡,这里原是陕南通往关中的古道之一,偶而可见古栈道遗迹。峡谷夹道,绝壁入云。从河水堆积的漫滩上,入峡5公里,峡愈窄,崖愈险,头顶一线青天,路傍一溪青流。四十里峡被游人誉为似三峡,非三峡,胜过三峡。出峡谷,顶天立地,一面绝壁,耸立面前,人称一堵墙。前行入阎王沟口,两道瀑布相叠,各高20米,宽5米。 自四十里峡南行,东达田涝沟,西到旺子沟溶洞群。田涝沟景观神秘而惊险,沿河畔逆行5公里,悬崖断壁拔地而起,沿小路扶摇盘旋而上,有一宽展的平台,谓望乡台。在台沿俯首而望,崖下一顷深潭,墨绿森然,冷气扑来,凉彻心骨,谓阴司潭。沿路东南而下,岩石陡峻惊人,古树枝柯横卧,藤条勾连悬挂,称为蛇蜕壳路。前行河床渐陡,水流湍急。沿路进入密林,左盘右旋而上,这段路被称为鬼推磨。上到山顶,一边是悬崖百丈,河水涛涛。一边是石牙石笋如林,犬牙交错。此段路被称为老鼠牙岔骨。前面绝壁环抱,一水中流,泻入潭中,号为阎王潭 。 楼观台风景名胜区山青水秀,无污染,无噪音,空气清新。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夏季清凉爽快,秋夏低温多雨,冬春干寒有雪。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宜于避暑。区内河水流量丰沛,清彻透亮,水质纯净,属重碳酸钠型。植被覆盖率85%,主要为次生林,次为人工林和原始森林。 楼观修建略: 楼观发端于西周,兴建于秦汉,鼎盛于唐衰于宋金;元明复兴,清代和民国时衰微,50年代曾有修复,“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1977年来获新生。 《楼观先师传碑》云:尹喜“涉览山水,于雍州终南山周至县神就乡闻仙里中,结草为楼,观星望气,精思至道,不求闻达,周康王闻之拜为大夫。” 世传周昭王二十三年(一说二十五年),老子入秦,于楼观著《道德》2篇,传道授法,尹喜行其旨。(据楼观今存碑石记述)。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嬴政建陵庙于尹喜结楼地之南,并躬行祭祀;传说汉武帝建望仙宫于观北,并增置道员。战国秦汉间楼观多住隐逸和方土,西汉以后楼观规模逐渐形成,道士日众,庙户不绝,故史称楼观为中国道教最早的宫观。(据《混元圣迹》)。 “魏元帝咸熙初(264~265),道士梁湛事郑法师于楼观。”(《楼观先师传碑》)。这是楼观一词始见于载籍。“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复修,莳木万株,连亘七里,给户三百,供洒扫。”(《终南仙境志》)。明嘉靖时周拿人王三聘修,民国时周至人刘息玉重修。 南北朝时期,后魏太武帝致香烛于楼观道士尹通,供其建斋行道,自此四方请谒者不绝。孝文帝太和中,道士王道义自姑射山携弟子六七人来楼观,兴修庙宇。(据楼观存碑记)。 “魏晋周隋以来,或銮舆躬谒,或诏敕缮修,给户洒扫,赐田养道……”。(《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 隋文帝开皇初,复修楼观庙宇,刻真、草、隶、篆4体碑《道德经》,置诸庙中。(据现存碑记)。 唐高祖追老子为其远祖,修葺楼观,赐地10余顷。武德三年(620),高祖至楼观礼谒老子,改楼观为宗圣观,赐白米2000石,帛1000匹,以供修补扩建之用;七年(624)高祖2次至楼观,有赏赐;九年(626)二月扩建楼观,诏立《大唐宗圣观记》碑。扩建历时7载,楼观规模空前宏大。宗圣观建筑群,相当于今说经台规模10余倍。自此,道教活动中心,从说经台北移至宗圣观内。开元二十九年(741),玄宗以夜梦老子真容为由,于说经台东兴建会灵观,立《老君显见碑》、《灵应颂碑》。宗圣宫西南的延生观,是唐睿宗第九女玉真公主出宫修道的别馆,宗圣宫北的玉华观,亦为公主修持之所。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监院张守真奏乞改赐宫观名,诏改宗圣观为顺天兴国观,赐匾额。徽宗大观二年(1108),清平军奉旨判决上清太平宫归还古楼观祖业田60余顷。 金哀帝天兴年间(1232~1234),古楼观宫宇在战火中焚毁殆尽。 蒙古中统元年(1260),楼观复更名宗圣宫,世祖忽必烈3次诏敕修复更新楼观殿宇。经7载建成殿堂楼馆50余处,接近唐代宗圣观规模。重修说经台,刻古篆《古老子》碑两通并立于殿。元至顺二年(1331)山洪暴发,观宇大部冲毁,会灵观、洪妙庵荡然无存。 明初楼观略有修葺。成化间,宗室秦简王倡导修复一次。万历元年(1573)春,皇室成员太峰秉详、永清秉棕协同县府,扩建吕祖洞,新建玉皇阁6间,内铸铜像3尊,增建雷神、三官、灵官殿以及演化庵、八卦亭、七星阁等。嗣后神宗赐道经二藏,并敕令造藏经阁。 清康熙二十年(1681),知县章泰主持补修祠宇;雍正年间,道士梁一亮率道众,筹资更修,历时8载。嘉庆十五年(1810)白莲教起义军同官军在楼观一带作战,说经台及下院多处殿宇祠庙被毁。道光初,道士朱还虚募化重修,经营数年,说经台殿宇及下院宫观庵洞,全部修补一新。道光四年(1824)建崑山律师衣钵塔。同治元年(1862),宗圣宫中紫云衍庆楼,说经台的藏经阁,在兵燹中毁废,楼观遂被称为“楼观台”。清末,宗圣宫已是残垣断壁,满目荒凉,道教活动上移说经台。 至民国元年(1911),楼观台仅存宗圣宫的三清殿、说经台、老君殿、山门墩台、70余通碑石、10余棵古柏及两棵银杏树,其余仅留残迹。民国15年(1926),雷明物监院率道众躬耕节俭,募化积资,重修说经台大殿、山门,补修两庑四子殿、十方堂和显灵山、吕祖洞等处。但宗圣宫破坏太大,道观无力修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楼观台建筑受到保护,道士受到人民政府的关怀。1952年土改,根据国家颁布的宗教政策,为住观道士140余人留田产360余亩。1954年楼观台林业站成立,管理楼观台橡树林;其时庞法山、庞起禅、侯崇祥3任监院,带领道士栽植苹果树80余亩,核桃树30余亩。 1956年8月6日,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楼观台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饮年8月31日,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宗圣宫三清殿与说经台东北泥车村唐三层残塔,为陆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单位,多次拨款修葺。1958年林业站改为国营林场,管护楼观台林木。 1966年“文化大革命”,“红卫兵”闯进楼观台“破四旧”,拉倒老子塑像及其他塑像30余尊,砸毁名人题字匾额10余面、楹联10余副,焚毁珍藏经典书籍、资料万余册、经板千余件。道士遭受种种凌辱和迫害,被强迫落发务农。这年冬天,当地农民蜂起,滥砍橡林,林场拦禁不住,说经台北端数百亩橡林被毁。事后,林场在林迹地上营建竹园。1968年楼观台4堡和焦镇街拆毁宗圣富元代重建的三清殿5间。此后“五·七”农场先后拆毁显灵山、吕祖洞及说经台周围的庙宇20余间。1972年“五·七”农场改为种牛场,将说经台西侧原道士居住区的100余间房舍改建或拆迁。不久,宗圣宫的古银杏树竟被火烧,只留下半围烧空了的树身和几股枝冠,仍然勃勃生机,春发夏荣。 1977年楼观台文物管理所成立。原占据说经台庙宇的06工地搬出。文管所工作人员收集整理一批散失残存的文物。竖起被推倒的碑石,维修碑亭,主体建筑得以保护。1979年文管所将县城城隍庙一部分拆迁楼观台。省文化文物厅拨款12万元,在说经台按原规模造藏经阁5间。 1980年宗教政策落实,道士返回楼观台,杨嗣真再任监院,组织道士集资塑老子像及灵官像。1982年楼观台有20名道士。文管所在说经台下南端东西2侧,新建2层仿古厢房18间。文管所书法家杨隆山搜集历代文人题咏楼观诗章70余篇,将其中名篇刻石竖碑。4月15日种牛场退还道观耕地30余亩,竹园1处,住房20余间,粮食2500公斤,人民币4000元。 1984年春,监院任法融带领道士,对老君殿、太白殿、四圣殿、灵官殿、山门及东西2侧18间旧厢房进行修复,并在山门两侧增建钟、鼓2楼,于门前东山坡新开石阶盘道,重修救苦殿3楹。至1986年冬,历时3载,说经台主体建筑及整个楼台的装饰基本告竣,各殿神像塑齐。台上主殿有老子殿、斗姥殿、灵官殿、救苦殿南北呼应,配殿有太白殿、四圣殿东西分明。山门两侧钟、鼓2楼相揖,山下2条石阶盘道蜿蜒而上。游客纷纭,香火不断。1985年道观得龙门洞资助,从天津购回港印《道藏》1部。楼观台文管所在宗圣宫遗址,重建山门和牌枋,筑起院墙,对院内古木碑石予以保护,在宗圣宫山门南修建现代碑苑。近年,在有关方面协助下,扩修宗圣宫至说经台黑色油路,修筑说经台后山门至炼丹峰的砖砌台阶和拳石路面。增置吕祖洞以南横跨闻仙沟的钢索桥,投资9万余元,扩建楼观大门楼。1987年在闻仙沟、炼丹峰等处,增建亭台5座,于楼观台大门楼前,建仙都饭店、招待所各1幢。1989年显灵山建玄帝庙道院1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