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从公元618年建国,至公元907年灭亡,历时289年。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乾陵),除昭宗李晔和陵和哀帝李柷温陵分别在河南渑池和山东菏泽外,其余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陕西省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6县,东西绵延100余公里。几乎与渭水汉九陵成平行一线。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昭陵和贞陵周围一百二十里;乾陵周围八十里;泰陵周围七十六里;定、桥、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简、靖等13陵周围四十里;献陵周围二十里。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曾对18陵进行整修,树立题碑。
依山凿筑
唐代帝陵从唐太宗李世民葬九峻山开始,除唐武宗端陵和唐僖宗靖陵外,都构筑在山上。“依山为陵”一方面是为了显示气势雄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盗。陵园的平面布局自乾陵开始形成定制,墓室凿在山南的半腰处,高踞陵园北部,为全陵主体建筑,四周筑围墙,分内外两道,内城墙四面设门,南门内修筑献殿。外墙南面有3道门,石刻群(石狮、王宾像、碑石、石人、石马、鸵乌和华表)置于由南而北的第二、三道门之间。第一道门外分布着皇族和文武大臣的陪葬墓。此外昭陵因山南地形险阻,在陵北玄武门内修筑1座祭坛,是举行大典的场所,为唐18陵中所仅有。
下宫群臣
在各陵的西南都发现有建筑遗迹,文献称之为“陵下宫”(俗称皇城)。可能是当时守陵官员和宫人居住的地方。以宗室、功臣陪葬是唐代皇室埋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封建帝王给予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的殊荣,亦是笼络人心,巩固政权的手段。陪葬墓的外形,主要有3种:①封土堆呈覆斗形,四周有围墙,南门有1对土阙,陪葬墓的外形,主要有3种:①封上堆呈覆斗形,四周有围墙,南门有1对土阀,阀南立石刻,一般为皇室人物的墓葬,如昭陵的常乐公主墓、城阳公主墓,乾陵的章怀太子墓、鼓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②圆锥形墓。多为文武大臣,少数为皇族,这种类型数量最多。③象山形墓。仿照汉茂陵卫青、霍去病墓的形制修筑,如昭陵的李靖墓起冢象征铁山、积石山,李勣墓起冢象征阴山、铁山、乌德健山。
石雕宝库
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献、昭二陵为唐初所建,制度未定,石刻题材与乾陵以后的16陵迥然不同,献陵的四门各有一对石虎,内城南门之南有石犀和石华表各一对。昭陵由于山南地形险阻,石刻群均集中在陵北山后的司马门内,有唐高宗永徽年间所立的14尊“蕃酋”像,在东西两庑还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狮子;石人石马和马伕;翼兽和北门六马;“蕃酋”像;华表;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六大类。各陵所存碑石约51通,是研究唐代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兴衰见证
唐18陵石刻大致可分为4期:①初唐时期,献、昭陵石刻群组合尚无定制,献陵使用石虎守陵,石刻风格雄健有力,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格。②盛唐时期,包括乾、定、桥3陵,石刻群组合制度化,石刻群气魄雄伟。③中唐以后,包括泰、建、元、崇、丰、景、光、庄等8陵,石人中出现相对而立的文臣和拄剑武将,石马矮小,石刻制作粗疏、体态无力、线条松散,说明安史乱后,唐王朝政治、经济由盛转衰。④晚唐时期的章、端、贞、简、靖5陵,石刻体态瘦小,神情萎靡不振,反映了唐王朝政治、经济窘困,已濒临灭亡。
唐代帝陵一览
陵名 地点 帝王 在位时间
献陵 陕西三原 高祖李渊 618--626
昭陵 陕西礼泉 太宗李世民 627--649
乾陵 陕西乾县 高宗李治 650--683
武则天 684--704
定陵 陕西兴平 中宗李显 684,705--710
桥陵 陕西蒲城 睿宗李旦 684,710--712
泰陵 陕西蒲城 玄宗李隆基 712--756
建陵 陕西礼泉 肃宗李亨 756--761
元陵 陕西富平 代宗李豫 762--779
崇陵 陕西泾阳 德宗李适 780--805
丰陵 陕西富平 顺宗李诵 805
景陵 陕西蒲城 宪宗李纯 806--820
光陵 陕西蒲城 穆宗李恒 821--824
庄陵 陕西三原 敬宗李湛 825--827
章陵 陕西富平 文宗李昂 827--840
端陵 陕西三原 武宗李炎 841--846
贞陵 陕西泾阳 宣宗李忱 847--859
简陵 陕西富平 懿宗李漼 860--874
靖陵 陕西乾县 僖宗李儇 874--888
温陵 河南洛阳 昭宗李晔 889--904
和陵 山东菏泽 哀帝李柷 905--907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