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这座古城遗址,为长方形,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长300米左右。原分内、外两城。内城居中,有南、北二门,外城周长约4公里,城墙无定形,皆倚山势踞险而筑,婉蜒跌宕,巍峨险峻,有东、南、北三门,西为绝壁,高陡无门,下临滚滚西南流向的窟野河。远远看去,万里长城从西南方向逶迤而来,穿过古城遗址,又向东北而去。一座座高耸的烽火墩台远近错落,如同一个个威武的哨兵矗立在山头。城门上原建有城楼,宋人文彦博有诗:“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名在红楼。”张咏《登麟州城楼》诗:“莫问戌庭苦,高栏是夕攀。”可见有楼而且高大、壮观。城堡用土夯筑,高大坚固,欧阳修《论麟州事宜疏》中说:“城堡坚定,地形高峻,乃是天设之险,可守而不可攻。”杨家城不但易守难攻,而且军事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它西屏榆阳,东拒河朔,南卫关中,北控河套,为古代边塞著名的军事堡垒。 城东北角崖畔,有两口深井:一口周圆约8米,一口略小些,石中开凿,深不可测。相传当年井畅旺,一旦城被围困,军民饮用,从未断源,人们视为奇迹,这也是杨家城屡攻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城东门内原有真武庙,俗称将军山庙,旁有断碑一块,字迹迷模糊不清‘宋绍圣五年(1098)镌刻的“杨家城将军山庙碑”中记载到:在宋康定年间(1040—l041),西夏背弃和约,攻打麟州,见此处好像有神人指挥,因而逃去,人们讹传是神人显灵,故称为将军山,筑庙以把之。现庙已湮没,只留传下一些神奇附会的传说。城东南,相传原有松树三棵,枝柯相连,粗可二三人合抱,人称“神松”,神木一名由此而来。现松树早已不存,但在神木县栏杆堡镇尚有一株千年油松王,堪称奇迹,游览的人们到了这里仍抱着“欲寻神木识根由”的愿望。 杨家城城址今己残毁,原来迹象还可考究。城周景致幽美,有诗云:“一径开溪畔,孤村仅几家。山花常带雨,野柳暗藏鸦。路曲分樵牧,冰澌咽石沙。相看不倦处,前路暮云遮。”塞上景色,别具情趣。凯歌楼位于神木县城旧大街中心,是县境内仅存的一座3层古楼建筑。俗称大楼或中楼(与原南北鼓楼、钟楼相对)。 道光《神木县志》记载:明穆宗隆庆元年,河套蒙古部落首领吉能进犯榆林城西芹河一带,榆林中协副总兵黄渲率部抵御战败阵亡,致榆府上下震恐,急调神木参将高天吉星夜往援。时值窟野河涨水,天吉祈祷水神,兵士群情奋勇,不仅安然而渡,而且一战即胜,凯旋而归。为庆祝胜利,报答神思,天吉倡修大楼,命名凯歌楼。清同治七年(1868)回汉民族纷争时,回军破城登楼放火,除台基外皆化为灰烬,直到同治末年才由地方民众捐款复修,其制更胜于前。 此楼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底部为古砖砌制的正棱台形基座,南北长20.65米,东西宽20.9米,高6.25米,中间有东、西、南、北十字通洞,与4条大街相连,基座上饰有石雕围栏,中间楼房两层,双层重檐,半拱插飞,通高为lO.55米,通体为木结构。四角各建小房3间,成宫殿气势。原楼设三宫小殿,供天、地、水三神,两侧另有东、西厢房8间。全楼雄伟、秀丽,登楼眺望,全城景色一览无余。 建国后,楼顶巨钟一直为全城居民按点报时。1949年该楼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加以维修保护。“文化大革命”中,其他庙宇皆遭大劫,唯凯歌楼得以幸免,1979年再次维修,台基通体外施青砖一层,楼房上下彩画油漆一新,2001年,由于结构逐渐腐朽,县政府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维修。目前,该楼面貌焕然一新。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