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马池,在定边县城西北约13公里的盐场堡乡,池面辽阔,达3300万平方米,俗称“大池”,全池一片白茫茫,水面如镜,池州绿草如茵,野花丛生;池畔坝田毗连,渠道从横,每当入夜,明月空照,池光水色,上下辉映,景色明丽。被誉为“定边八景”之一。 花马池不仅自然景色优美,而且蕴藏着丰富的食盐,为定边“三宝”(皮毛、咸盐、甜甘草)之一。《定边县志〉载,汉代时,定边即“有盐池以为利”。到了唐代,在花马池东西两边新增加了十多个盐池,“唐有盐池十八”。这些大大小小的盐池,就像一串珍珠镶嵌在北部草原和沙漠上,花马池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明珠。 花马池自明代以后,食盐的行销已有固定的地区,定边食盐固定销行与陕北和关中,甚至达汉中府各州县,此外,还供宁夏、甘肃两省部分地区。明天顺、正德年间,还以它换回矫健的西夏马,所谓"花马池”,也正是因此而得名。 花马池产盐,工序简单,成本低廉,历史上的采盐方法据《定边县志〉载:“每年二月间与池内开始坝畦,引水入池灌畦,风气波生,日晒成盐,有力极易”。花马池,南北约二里多,东西约六里,周围约16里,每年二、三月开始捞起,至八、九月,约年产盐800万斤上下。 花马池不仅盐产量高,而且质量好,素以粒大、色青、味醇的特点,誉有盛名。 1936年,定边解放,花马池从此得到新生。1940年“三五九”旅四支队指战员驻防盐场堡,以“生产自给”为目的,除在大池捞盐外,还新筑盐田810块,1943年以9378万斤的年产量刷新了前代纪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有力的支援了抗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马池日益获得科学的改造,已成为定边县重要的工业区。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