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又名禹门。在韩城县北30公里处。据《名山记》说,黄河到北,直下千刃,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边都是悬崖断壁,惟“神龙”可越,故名“龙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临河观望,深感“黄河一线天上来,两山突兀屏风开”这句古诗之传神。又据《三才图会》记载:夏禹定为龙门,亦曰禹门渡。此处两山壁立,河出其中,宽约百步,两岸断壁,状如斧凿,传说系夏禹所凿。 龙门山又名葑山《铧钅兹山安国岭》,形如笔架,又称笔架山。山上多紫荆。峙立黄河两岸,山高892.6米,东岸山高891米。在黄河东西龙门山上,宋元年间,建有禹庙。建筑雄伟,依山而立,亭台楼阁,险拔峻秀。每年三月有古会,山陕群众聚集于此,进行物资交易,可惜这批古建筑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毁于炮火。 龙门为韩城八景之一。所谓“禹门春浪”即指此,该地自古为山陕交通要隘,形势十分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之战,秦从禹门东渡击晋,虏晋惠公。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 金将娄宿越龙门冰桥取陕西。唐高祖李渊约在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 ,从禹门渡黄河取关中,明末李自成由此东渡,直捣幽燕,推翻了明代封建王朝。由于群山对峙,黄河奔流其间,波涛汹涌,出龙门一泻千里。古人咏诗有:“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之佳句。《三秦记》上记载有鱼跃龙门的神话,说:“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黄河鲤鱼从百川诸海游集龙门之下,竞相跳跃。一年之中,能跃上龙门的鲤鱼只有七十二条。一登龙门,云雨随之,天火烧其尾,乃化为龙。登不上龙门者,点额暴腮指伤其额 。” 前秦国君符坚于公元357年,自临晋登龙门,顾谓其群臣曰:“美哉河山之固。贵敬有言,并中四塞之国,名不虚也。”唐代大文学家王勃曾游韩城,写有《夏日登龙门楼序》。《隋唐佳话》又载:“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可见龙门风景之胜,亦为帝王所赞赏。 禹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渡口为冰所封,次年三月“惊蛰”时冰消。黄河封冻一般在“大雪”前三天或四天,俗称前三后四。初封人不敢行,俟有狐迹,人畜即可渡过。山陕群众越过冰桥,探亲访友,络绎不绝。有时冰桥中有裂一二尺者,愈裂则愈厚,名曰桥眼。 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从此东渡打日本。解放战争时期,贺龙元帅等曾率二纵、四纵人民解放军从山西过河到瓦子街痛打敌人,取得了辉煌胜利。1949年9月,在第一野战军后勤部的支援下,韩城县人民政府在黄河禹门渡架成铁索桥长一百米,连接山陕。西韩铁路建成后,于1972年5月初,国家在禹门渡建成铁路、公路桥,跨度144米,大大便利了山陕交通,变天堑为通途。 石门:从龙门逆水而上,五公里处便是石门,滚滚激流,变成一束,从六十米宽的峡谷中喷出,两岸岩石,壁立千仞,如刀削而成,形若其门,故曰:“石门”。又构成了一处奇特山河景观。
作者:本站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