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尧山位于蒲城县北约十五公里处,海拔1091米,“两峰夹抱郁苍苍,古柏森然列万章”,这里青山叠翠,古柏参天,泉水丁当,鸟语花香,山南平野辽阔,秦岭巍峨。尧山庙就建在这景色别具之处。 尧山名称由来,据《水经注》记载:“尧山洪水为灾,诸山尽没,惟此山若浮”,故名尧山,又叫浮山。一千多年前,此山林木茂盛,野兽出没,为世人游猎之场所。贞观十四年闰十月公元640年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在此山打猎,尧山圣母庙始建于唐初。东北处的石崖上,有唐代摩崖石刻。 据现存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 所立《竖尧山圣母旗杆碑记》上载:“尧山圣母”为“尧山圣母白马彩衣,常往来峪中,有清泉古柏出焉,土人因经营殿宇……唐宋敕封灵应夫人。”另据当地人传说:尧山西北的白马峪,原有姊妹二人,她们常骑白马出外打猎。后来姐爱吃野韭菜,妹喜食山大蒜。由于尧山野大蒜很多,故妹与姐分开,妹搬到这里居住。除打猎外,还种蒜种庄稼,成为当地庄稼能手和群众首领。后来人们为了敬仰她,便在山腰林间修建庙宇。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 敕封“尧山圣母”为“灵应夫人”。崇宁三年和金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 ,两次进行了扩建,皇统九年六月,在庙宇西北开山取石时,在石缝中发现古代人类躯体化石一具。人们以为是神仙的躯蜕,所以用柏棺置于山崖石洞,题名“仙脱崖”。并立碑记事。据《蒲城县志·艺文志》记载,马扬在所撰《灵应观仙蜕崖碑记》的碑文中,记述了金皇统九年秋,在庙西北山崖凿石时“于坚石中有小空隙,蔓根株,非草非木,若蛛网然,萦缠笼络中,得枯骸一躯,印于石内,头颅臂胫,肢体咸具,石骨相附,几若同体,中间小节若微有朽化者一二矣……乃令石工复即旧崖稍升于层崖之上,此初穴高丈余,以避殿之碍也,别凿新穴。为小柏柩,裁方石以龛之,题其崖曰:“仙蜕崖,俾后之人得以识其异事……”。后来天长日久,“仙蜕崖”遗迹和马杨碑石全无踪影,无法进行判断“仙蜕”到底是怎么回事。文革后期,为破迷信,人们又将尧山庙大殿拆除,其它碑石也都遭破坏。 据有关文字资料记载,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 ,蒲城县令王佐申请将尧山庙载入祀典,把周围数百个村庄编为十一个社,在每年的清明节都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明思宗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 ,在尧山庙附近,偶然出现一股泉水,人称“神泉”,以后又出现几处泉水,有人就题诗立碑纪念。后来又在附近修建了歌台、牌坊及山神庙、龙王庙、娘娘庙、三宵殿、岳飞庙等十一座,共四十多间。尧山庙为明代建筑,大门匾额上书“唐宋敕封灵应夫人祠”,另外还在各社的适中地点及县城东街,建有“尧山圣母行宫”。
作者:本站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