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新华社太原8月23日电(记者 王菲菲 王卓伦)“是的,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艰苦奋斗,一天天地接近胜利。但是,敌人一天不消灭,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不信,你听听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伴着这段诗朗诵,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翻开了第四篇章《黄水谣》。
1938年至1939年间,诗人光未然两次渡过黄河,母亲河的波澜壮阔、日寇的残酷无情以及我国军民的英勇抗争,一系列图景在诗人的脑海中激荡,遂有感而发创作了长诗《黄河吟》。
1939年,光未然在延安朗诵此诗,触发了冼星海创作灵感,在窑洞中二人共同完成了这首音乐交响诗《黄河大合唱》。同年5月11日在延安首次公演时,轰动延安,《黄河大合唱》很快传遍中国各地,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音乐史诗。
作为《黄河大合唱》的第四篇章,《黄水谣》受到人们的喜爱,被很多歌唱家反复演唱,经久不衰。
音乐创作人陈志昂在其所著的《抗日音乐史》中写道:《黄水谣》原为女声齐唱,后改为女声合唱。音乐为三段体,第一段以起伏婉转的曲调,描绘万里奔流的黄河和河东人民开河筑堤、安居乐业的情景;第二段以缓慢、低沉的音乐表现日寇侵略,国土沦丧,人们妻离子散,四处逃亡的惨状;第三段更加徐缓,情绪也更加悲愤。
山西省文联离休干部、词作家周振佳说,《黄水谣》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叙事性,通过描述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沦陷前后生活的巨大变化,愤怒地控诉了日寇惨无人道的侵略罪行,表达了苦难深重的黄河儿女进行反抗和对未来胜利的希望。
“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黄水奔流日夜忙,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冼星海在《我怎样写〈黄河〉》中这样评价《黄水谣》:“带着痛苦和呻吟的表情……充满着希望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