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你知道宜川在哪吗?”“在哪啊,不知道。”“就是有壶口瀑布的那个地方。”“那谁不知道啊”。这是我从宜川回来之后,跟很多人的对话内容,搞笑中又渗透出淡淡的忧伤。忧伤的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壶口瀑布,却鲜有人知道孕育它的故乡宜川。其实,宜川不仅仅有壶口瀑布,还有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旧址、寿峰桃池、牡丹园等众多美景,且风格迥异,看点十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提及宜川,不得不提在国际市场都享有盛名的黄河壶口瀑布。滔滔黄河水,到壶口急速收敛,奔腾呼啸,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尤其是那“水中冒烟”的奇景,远远望去,烟波浩淼,威武雄壮。正是粗犷、深厚、庄严、豪放的黄河,孕育了千姿百态,壮观无比的壶口瀑布,才有了诗人光未然在此创作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水一路咆哮至秦晋峡谷时由400多米骤然收缩为50米,倾泻于落差30米的石槽中,因其形似茶壶注水,得名壶口瀑布。其汹涌滂湃、怒吼咆哮之势令游人无不悸魂慑魄,叹为观止。听到了雷鸣般的水流声,很有气势,颇像是平地听到了一声惊雷,那道黄色的瀑布落入眼帘。
站在峡谷底下,抬头仰望奔腾直下的黄河水,突然脑海中就蹦出李白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其声、其势、其景,雄壮、秀美、神奇。1999年6月18日,江泽民同志视察黄河时,面对百丈飞瀑,挥笔写下“黄河壶口瀑布”六个大字。“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如今,雄伟壮观的壶口瀑布已成为“两黄两圣”和陕北红色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亿万华夏儿女心之所归、梦之所盼的人文圣地,为世界所瞩目。
瀑布下游是有名的十里龙槽。蜿蜒曲折的河床经河水千万年的冲刷,深陷犹如峡谷,两岸的岩石被湍急的黄河水冲刷着,怪石交错,千姿百态,好似一组天然浮雕。瀑布上游的河滩同样令人流连忘返,河滩主要由平坦的岩石构成,每当黄河水退去,经千万年流水冲刷的石质河床经便裸露在眼前,形态各异,在河床上散步,犹如步入了一个微缩的盆景园,怡然自得。
山中,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凝绿滴翠的针叶树、绿荫如盖的阔叶树及花繁叶奇的灌木,形色各异,姿态万千,各种花灌木在不同时间繁花坠枝,或灿红如霞,或粉白如烟,从春到夏,花开不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森林植物景观。一簇簇烂漫的山花在暗绿色针叶林的陪衬下,显得分外醒目。一阵微风拂过,林海波动,姹紫嫣红的山花似在绿海中流动,令人遐想无限,如痴如醉。
“叶坠银钗细,花飞香粉干,寺门烟雨里,混作白龙看。”古人曾以这样的诗句赞美白皮松。而蟒头山超大大面积的白皮松林在西北地区都实属罕见。登山远望,松林郁郁葱葱,清翠欲滴,白干如玉,在绿海中若隐若现。行走林间,头顶绿荫如盖,密枝纵横,脚下松针、枯叶柔软如毡。
关于蟒头山的来历,还有一段民间传说。相传远古时期,大禹为了造福于民,在壶口凿河治水时,遇一妖蟒,兴浪作恶,随奋力斩之,将这个妖蟒的头埋于此山,后来山峰幻化成蟒头山形,因此得名蟒头山。不管可信与否,无疑,传说故事让蟒头山更显神秘,也总会让人更心驰神往。
值得一提的是,蟒头山每年农历三月十八还有庙会,每到庙会当天,成千上万的香客汇聚至此,香火缭绕,锣鼓喧天,钟磬丁当,场面热闹非凡,民间有“戏唱动天地,炮鸣不夜天”之说。
一直以来很喜欢听历史故事,第一次进入宜川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旧址,我不曾想就几口窑洞里竟然藏着那么精彩的历史故事。
怀着敬畏的心情,我小心翼翼的跟着导游走进了这座充满故事的窑洞。与常人看到的窑洞不同,这里的窑洞是连为一体的,孔孔窑洞内部没有格挡,站在一端,一眼便能望见最后一孔窑洞。窑洞内收藏着的手榴弹、煤油灯、喝水壶、新闻报道等文物记录并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看着墙上那一幅幅带有沧桑感的图片,心中五味杂陈。
据了解,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山西,1938年3月19日入侵吉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率部经小船窝渡口西渡黄河,到达陕西宜川圪针滩,接应伤兵及民族革命大学师生万余人渡河。3月21日,阎率部抵壶口西岸桑柏村休整。期间,选址宜川县秋林镇作为后方基地、吉县南村作为前方指挥部,委派专人修筑建设。5月份,日军撤离吉县后,阎率部东渡黄河辗转于吉县管涔山一带。1938年12月,日军再举占领吉县,阎锡山下令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省政府各厅处及所属机关人员西渡黄河转移到秋林镇,自己则率领随从亲信和家眷到乡宁县五龙宫村躲避。期间,向重庆发报请示,将部队开往宜川秋林整编亲训,蒋介石复电照准并予以嘉勉。1939年1月27日,阎及随从亲信由冰上西渡黄河再回桑柏,1月29日下午5时抵达秋林镇。
在经历了“秋林会议”、“晋西事变”之后,阎锡山视形势变化游弋于壶口两岸,培训干部、训练军队、积蓄力量,并伺机与日寇谈判,斡旋应对各方力量,以俟转机。
听完导游的讲解,还是随行人员一句“咱们走吧”将陷入历史中的我重新拉回到现实生活中。走出旧址,看到外面的蓝天白云和绿树以及街上嘻嘻哈哈的人群,我轻轻的感叹了一句,比起那段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当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现在美好的日子。(摘自《西北旅游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