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宜君战国魏长城,一个沉寂两千多年的文化遗址,自2014年开始不仅展示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同时也描绘着一个小县城聚全民之力保护历史文物的感人故事。
因为保护,也让宜君县摸索出了一条保护长城的新路子,这对全国辖长城遗址的市、县,都具借鉴性意义。
“起步虽晚,但起点很高。”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几天前在宜君县召开的“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长城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宜君战国魏长城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上给出的高度评价,就是对宜君县长城保护工作的高度肯定。
而宜君县委副书记、县长曹全虎则坚信:“让群众在战国魏长城保护与利用的实践中,也能够见效益,得实惠。”
激发爱国爱家乡自豪感 长城保护增进文化认同
踏着八月的节奏,穿梭在宜君县境内,这片处于黄土高原南缘,子午岭山系东南隅因适宜君王避暑而得名的土地,古老而又神秘。
追溯历史,这里曾显赫一时的战国魏王朝文明早已被岁月的风霜洗涤成一段古老的城墙遗址。
从地图上看,宜君战国魏长城是条迷人的曲线,其背后是古代宜君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宜君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古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地。
这段位于宜君县北部山梁上的长城,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天然原始屏障。
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总长9594.5米,其中残存2993.5米,消失5901米,夯土筑成,由6段城墙遗址,9处烽火台遗址、1处城址组成。
这一重要历史发现很快得到了陕西省文物局、铜川市人民政府和宜君县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国家文物局的密切关注。
就在3年后的2012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将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作为中国早期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至此,保护和发展成为宜君县传承世界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为了保护这一人类文化遗产,宜君县委、县政府将长城遗址保护工作纳入全县重点工作,并多次与陕西省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沟通,制定了相应保护措施。
这一举措也得到了相关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只不过,宜君县相关领导班子并不是为了得到这样的好评才做,而是将长城文化遗产保护视为一种神圣的使命。
正如宜君县委副书记、县长曹全虎所说:“保护好、传承好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更是对历史和人民的责任担当。”
他认为,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激发宜君人民爱国爱家乡的自豪感,进而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而让群众在战国魏长城保护与利用的实践中,也能够见效益,得实惠。
为此,去年8月6日“陕西省宜君县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学术研讨会”在该县召开。
而时隔一年后,此研讨会再一次在宜君召开。但与去年不同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个具有2300多年的历史文物,在这次研讨会召开的同时,还专门成立了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长城专业委员会。
“这意味着陕西有了自己的长城文物保护组织,长城保护工作又迈开了新的一步。”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如是说。
合理开发推进文化自觉 民众自觉争当“长城卫士”
如果说一个城市因“容颜”美丽、“内涵”动人而傲,那么宜君县更可谓独领风骚,还以广泛的大众文化自觉而自豪。
事实上,近年来聪慧的宜君人在优美的生态环境里,一直自觉寻找着长城蕴含的丰富文化和优秀思想精华。
“我深切感受到生活在宜君这块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热土是很幸运的,我也决心把这片土地的古长城文化传承下去。”66岁的樊宝江最近几年把时间和心思都用在了保护和传承宜君古长城文化上。他说,古长城的建筑、每一片瓦当的来历、浓厚悠长的长城文化……在他的口里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众所周知,中国文物界不缺从事考古发掘的人,也不缺从事文物研究的人,但是缺乏保护文物的人,而这种情况在宜君已悄然发生变化。
一直以来,宜君县都在保护长城的宣传上不断加大力度,引导全民参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就在几天前,该县还在全县广大城乡积极开展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宜君战国魏长城保护万人签名”活动和长城保护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的“五进”宣传教育活动。
也正因为此,出现了人人争当“长城卫士”的良好氛围,为保护宜君战国魏长城打下了坚实的民间基础,形成文化自觉。
此外,随着2014年宜君县委、县政府“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提出,和“一心一轴两翼两门十村”发展格局雏形的形成,战国魏长城也被作为宜君县全域旅游的重点景区来打造,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也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长城文化所带来的红利。
2014年8月以来,仅仅只是该县辖长城部分遗址的一个小村庄——偏桥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就具有在长城文化遗址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典型代表性。
据了解,该村依靠古长城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逐步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并依托创建文明生态村打造“农家乐”旅游,每到节假日便吸引了来自西安、铜川、延安等地的游客前来休闲观光。
这也让该村战国魏长城遗址文物保护员,也是该村主任田怀全对发展家乡旅游产业经济信心满满。
他自豪地说:“依托长城遗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有信心把家乡建设成宜君县最好的‘旅游村’”。而这种信心,正是宜君人民文化自觉的最佳体现。
搭建长效平台 长城专业委员会助力陕西长城保护进入新常态
其实,战国魏长城对当地旅游业的带动,在让老百姓富起来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主动参与长城遗址保护的积极性,这也得到了相关领导与专家们的一致肯定。
“目前,宜君县走出了一条保护长城的新路子,把保护长城的工作变成一种民众的自觉行为,这个很了不起,这在全国都具有表率和模范作用。”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评价说。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安然也同样认为,宜君县在全国400多个同样具有长城遗迹的县中,对长城保护的经验确实走在前列,而这种经验很有必要推向全国。
很显然,关于土质长城的保护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宜君县的保护理念和开发思路已形成“宜君经验”,并正给人们留下重要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宜君县近年来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拿出1000多万元用于长城规划编制、基础保护、经费保障和宣传教育工作。
这种不断提升长城保护工作水平的做法,也成为宜君县保护长城的“新常态”。其中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长城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就是在为这种“新常态”做准备。
正如郑欣淼所讲:“长城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长城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就标志着对长城保护工作的整体提升,为长期做准备。”
在宜君县召开的“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长城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宜君县委副书记、县长曹全虎在致辞中介绍说,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长城专业委员会是为长城遗址保护工作搭建的一个交流、研究、合作的平台,旨在增强人们对长城的保护意识,促进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开发。
而这样的举措,也符合文物保护专家对文物遗址的保护理念。
安然在接受关于宜君县在保护魏长城遗址工作采访问题时就评价说:“一个小县城,在全国400多个具有长城遗迹的县里边,在保护工作层面做成现在这样的确很不容易。”
对此,耀州窑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薛东星也表示,“陕西长城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为中国土质长城的修复保护和发展工作提供标本。”
事实上,这也是此次成立“长城专业委员会”的初衷。
在该委员会筹备工作之初,宜君县委书记刘冲就曾指示:“这是省文物局对我县的信任,我们一定要做好筹备工作,为搭建我省长城遗址交流平台,加强辖长城遗址市、县的联合和资讯资源的交流、共享,为推动长城遗址更有效的研究、保护展示和利用做铺垫。”(蓝海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