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宅”潮当道 3点教你认识“宅人”心(东方IC供图)
最近,日本的真树先生(化名)凭借27年足不出户、无手机、无电脑、无游戏机、每天只与母亲交流的“辉煌”事迹获得了“宅神”称号,而早前来自瑞士的Melonpan更凭其毁尽三观的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简称)相关照而被日本人封为“世界第一宅男”。
“宅”潮当道,你是其中的一员吗?你对“宅”的认识又是否正确呢?
一、何谓“宅”
(一)一般大众
在中国,“宅”通常被理解为足不出户,即“家里蹲”;而“宅男宅女”则是个笼统的概念,长期足不出户、与人面对面交往较少、看似生活圈狭小、没有工作在家待业、有工作但工作之余很少外出、居家就业者(比如在自家开设网店)皆被划为“宅”。
虽然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自称为宅,但其实他们只是不爱出门,或曾数月不出门。这与真正的“宅”(后来称御宅族)是有根本区别的,因而也被御宅族称为“伪宅”。
(二)“御宅族”
在日本,“宅”其实是“御宅族”的简称,通常专指热衷且博精于以ACGN(尤其是日系ACGN)为主的“御宅文化体系”的族群,也可泛指热衷且博精于某种亚文化的族群。“御宅族”的共性是:对该种亚文化有高度持久的热情、广博精深的知识和高超的鉴赏能力,通常也为之付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时间。但他们不一定长期待在家中。
“御宅族”与“伪宅”的区别,简单地讲,御宅是因为热爱而宅,伪宅则是因为不爱而宅;前者是为了向ACGN领域贡献全部的热情,后者则是为了逃避社会交际。
有国内报道称,日本现今宅在家中、没有工作、自我隔离的人已达百万之数,他们的生活费用主要来自父母。此报道中所谓的“宅”究竟是指御宅还是伪宅,就不得而知了。
二、何谓“宅文化”
“宅”这个名词,最早是由日本漫画家中森明夫在其1983年的漫画作品中提出的,主要指那些痴迷于动漫而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动漫、夸张的电动玩具等逐渐把握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导权。这些孩子长大后,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让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能由自己的意志主导的世界。日本网络上每年都有“御宅族”的俳句(日本短歌)大赛,而某一年的获奖俳句可谓是“宅”的真实心理写照:“虽然我不富有,但在网络世界里,有温馨的家。”
日本一名社会学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当今的青年人在精神生活方面有较高欲求,即“共感欲求”、“收集欲求”、“显示欲求”、“自律欲求”、“创作欲求”、“归属欲求”等6种。当这些欲求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无法得到满足时,这些人就更有可能成为“宅一族”。
“宅文化”在美国、日本发展较早,传入中国大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后的事,但它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之快、影响之广是其他东亚地区无法相比的。这个亚文化的载体主要是80后和90后,但也不乏一些中年人。年轻人一般主攻ACGN领域,中年人则多为音响、汽车等个人消费项目。其中,中国南方发展非常快,尤其在以广州和杭州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相关社群和活动都已形成规模,并吸引了日本及中国港台企业的投资。
目前,除了主流认识中的“家里蹲”,“宅”在中国已逐渐在向它的本来意义靠拢,并基本等同于“ACGN爱好者”。
三、避免走向“宅”的极端
《韩国日报》报道称,韩国大约有10万名以上的“宅一族”青少年无法适应社会关系,存在自闭的倾向。首尔市青少年商谈支援中心的郑老师介绍,曾经遇到过一个女孩,虽然已经18岁了,但一直“宅”在家中上网不愿意上学,现在的语言能力比小学生还要差。
“宅”的极致就是完全与社会隔绝、缺少一切必要的社会交往锻炼、逐渐失去正常交际能力的极端现象。这种行为必然会导致孤独、消沉、抑郁、暴躁等心理疾病,或是极度迟钝麻木的对外反应能力,是必须及时纠正的。
对某个领域抱持巨大热情并没有错,“阿宅”们也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多出去运动、保持与社会的正常接触,其实和“宅”并不构成冲突。要避免用“宅”作为逃避未知和恐慌感的借口,走向“宅”的极端,看似在深入钻研某个领域,实则只是一种过度自我保护的消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