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马新林先生国学讲座17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还要求“仕而优则学”,做了官还要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不断地充实提升自己。
隐于乡野的“儒家文化源头”曲阜尼山 |
南怀瑾大师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着更深更高层次的理解,他说:“教育文化的目的,教育文化的伟大,就在于要改变人的缺陷,而补充圆满他的遗憾。”可惜的是,现实中世间作父母、师长的,真能“诚心”知道的,“诚心”牺牲自我为后世社会而培养造成一个“真人”的,并不太多。普遍只是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出人头地就好了。只想把自己一生遗憾做不到的希望,要求孩子去完成,真是大错特错。因此,古人所谓“经师易得(教授各门学识的老师叫经师)人师难求”(如孔子、孟子、颜回、曾子、韩愈、王阳明等,便是人师而兼经师)。后世的《三字经》里也说:“养不教,父(母)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含有这层意思。
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从论语述而篇第6章窥其全豹。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南怀瑾先生解释说:假如有人问,孔子的学术思想真正要讲的是什么?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引用这四句话作答,这就是他的教育宗旨、教育中心。也可以说是孔子办教育的真正目的,修身立德、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
第一项所说的“志于道”,又学个什么道呢?一般人说孔子说的是人道,不讲天道,因为天道渺远,属于形而上的范围。究竟有没有神的存在?生命是怎样开始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属天道。孔子说的“天道遐”并不是说与我们的空间距离远。如照现代观念来说,更不合理了,目前到月球只不过几天的事,怎么说远?这个远字实际上是高远的意思,指距离人类的知识程度太远。“人道迩”,人道比较浅近易懂。所以过于高远的暂时不要讲它,先把人们自己切身的问题解决了再讲宇宙的问题。一般人说孔子只讲人道,这是后代的人为孔子下的定义,事实上孔子并没有这样说,当时,只有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见论语《公冶长》)篇。根据子贡这里的话,再看孔子在《易经》中所讲的学问,他绝对懂天道——宇宙的来源。所以子贡便说,他讲人道,我们听得懂,他讲宇宙的奥妙,因为我们的学问还不够,实在听不懂。对此,唐朝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就以哲学家的口吻提出了这样的命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就说的是物质之上的形而上学的“天道”。作为“人道”则是指天体事物运动的规律、原则和做人的一些准则。
因此,道既是非常深奥的哲学上的关于世界本源的辨析,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和原则的阐述,而在基本道德和原则的阐述上儒家道家都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孔子在这里所讲“志于道”的“道”,我们不能硬性替它下一个范围,说他只讲人道,不讲天道。如果要研究孔子的思想,必须研究《易经》的《系传》,他许多的重要思想,都表现在《系传》中,有关形而上的学问,也在《系传》里。正如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那么孔子在这里所说的道是什么?我们可以很老实的作答:“孔子自己没有下定义,所以我们也很难替他下定义。”至于他在这里讲的“志于道”可以列举很多,证明他是懂得形而上道。由人生的普通行为——形而下开始,一直到最高的天地万物的玄妙之道,他全懂。不过一般学生们程度不够,他没有偏向这方面讲,如果我们专讲这方面,孔子就变成一个宗教的教主了。尽管后人称他为儒教教主,他自己在当时非常平实,不走教主的路线。
根据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说,作学问首先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具体的道德的行为开始的。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立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理,有许多都是“据于德”的说明。
“依于仁”,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也就是“仁者爱人”,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等等都属于仁的范畴。依于仁,就是说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就是仁的发挥。
“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游泳的游,不是遊戏的遊,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遊戏的遊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这才是孔子教学真正所开设的科目。
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意识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是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是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等。“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据“六艺”来修养。凡属六艺范围的都是艺。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层面;“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
一个人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就不会渊博,人生就太枯燥了,所以这四点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开始均衡发展。所以就有人总结人生成功的三大秘诀:“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心态、不懈的努力”,三条缺一不可。
还是述而篇第25章中又提出了孔子所遵循的教育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现在我们就来具体分析孔子的四教。
第一“文”:包括了知识、学问、文化、文章——广义的文章。文章的文采、字句和条理,章是连起来的一大篇文理。狭义的是指文字作品叫文章,这是后世观念。在春秋战国时候,文应该是广义的文章,包括了一切知识以及文学艺术。
第二“行”:也就是德行、品行、节操。文章好,知识好,充其量变成文人。学者们要注意,古人早就有“文人多无行”的说法。所谓文人多半无行,就是说,知识多了,正理、歪理,条条有理,因此凡事满不在乎,便成了“名士风流大不拘”了。还有,往往文章写得好的人,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功业。看中国三千年来的文学史,文学造诣高、诗辞歌赋都行的人,在事业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之处。以诗人来说,李白、杜甫等在其他方面,没什么大成就。在功业上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文学是好的。不过像唐代几个皇帝,文章诗词都非常好,尤其唐太宗诗作得非常好,不过他不肯作,书法也好。所以唐代文学好,是帝王们提倡的。宋朝的儒家、理学讲得好,推其原因,也是受宋太祖的影响,赵匡胤本身就很内行。但有功业的人,他的丰功伟业又往往盖住了文学上的才气。所以孔子四教中的“行”也不是单指普通的操行,而是指一生事业的成果。孔子讲“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我们平常所干的工作充其量只能算是职业,是谋生的手段而已。
然后讲到第三的“忠”:这个“忠”不是唐宋以后所讲的忠于某一个人的意思。孔子讲的“忠”,是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任何一人、一事,凡是答应了的话,就要有贯彻到底,永远不渝的诚心;对一事一物无不尽心者谓之“忠”。也就是朱熹所说的“尽己之谓忠”——尽到自己应该尽到的责任就是忠。
第四“信”:所谓“信”,就是指“诚信”“信义”即“言必诺、行不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守诺言讲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是孔子推崇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基础。作为道德规范的“信”,它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真实无妄、不欺人欺己。守诺言讲诚信,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司马迁说过:“诚,为人之本也,人当取信于人”。武则天更是把“信”字提到修身齐家治国的高度:“故君臣不信则国政不安;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兄弟不信,则其情不亲;朋友不信,则其交易绝。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者,其唯信乎”。在当今社会,“信”字更是国泰民安、敬业乐群的关键,无论是党委政府还是企事业单位,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体都要讲求诚信为本,信为本才能和为贵啊!
南大师还说:过去我们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教育宗旨,但读书人根本上是要把品德修好,这是公认的目的,也就是韩愈所说的“传道”。可是近几年来,跟着西方文化转,尤其是现在美国标榜“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方针,大家体会到的生活就是现实,不外物质。教育的目标也因而移转,完全忽略了心性的修养。
他还进一步强调说:现在我们讲到孔子教育的宗旨,就是文、行、忠、信。过去向德行的路上走,对于学生知识、学问的成就,还是第二步的要求。既然受过教育,至少第一步要打好品德的基础。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的道德为什么如此敦厚呢?就是德行教育的结果。所以文、行、忠、信并不是四科,以现代观念勉强来解释,应该是他的教育中心:文包括了文学,乃至一切学问的完成。行,狭义的是行为、品德;广义的是事业的成果,这是人外在的表象。忠、信,是内心的修养,是人格的造就。
嘉陵飘尘乙未年三月十八立夏日作于郙阁大酒店
2015年5月6日子夜定稿